谭述乐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252
个人简介

 

谭述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建筑大学艺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刊》栏目主持。


 

详细
作品
谭述乐作品
谭述乐作品
谭述乐作品
谭述乐作品
谭述乐作品
谭述乐作品
艺术家评论
定慧双修 以技载道

定慧双修 以技载道 

 ——谭述乐中国画作品述评

/ 贤山

谭述乐的绘画作品,简洁而明快,故有风卷残云,淋漓痛快之美感;谭述乐的作品,放达而气壮,所以,也有风樯阵马,昂扬浩荡之美感。他是一位有洁净、悲悯之心的青年学者,他的悲天悯人,是骨子里的,重要的是,他还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且颇具仁学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所以,简洁明快、放达气壮的“图像样态”选择,乃是发端于他的志于“以文载道”之心性,以及,源于他的希望欣赏者面对他的作品,能在瞬间“目击道存”这样的审美追求所使然。

《清气满堂》,是谭述乐先生的代表作,此作借物喻志,比兴拟人,通过“以文载道”,使作品成为理想化的住世生命、精神前行的灯塔。有论者说,谭述乐所画水墨荷花,“清新俊逸、苍深渊巍,纵横奇肆、多姿多彩,古典笔墨之间执着地表达着对生活情深的热爱,对人生的深切的解读,对未来的执着追求。”这是对述乐先生的作品准确评价。他的作品的“蹈道性”和“符号性”,也因此可见一斑。

所以,虽或仅是一、二枝荷花,但那简洁的画面图像,也是述乐先生修为、文心长期涵养出的“易简化”的“仁学符号”——这样的“仁学符号”,能通过“造型元语言”(譬如通过“风骨”、“气韵”、“格调”等审美感念而构成“造型语言观念”),以及笔墨的“相似性”(譬如,以“力可扛鼎”的笔墨形式语言显现出其“所画之物”的拟人化的“风骨”),而“标出”文化传统对人的生命“格调”的认知模型和高度——欣赏者,正是通过如是的“简洁”的“符号化”的作品,能在触目他画作的一瞬间,将其作品内在语言中内隐的“道”植入心中。

质言之,就述乐先生所喜画的荷花等花卉而言,他深明,中国的水墨写意,不是文学的附庸,譬如,不能是小说的点缀,不能以图绘故事引人入胜,他也深明,中国的水墨写意画作,也不是散文和诗的饰物,不必以直白图说的方式感人心扉;但他仍然深明,绘画与文学一样,须“以文载道”,只不过,中国的水墨画,是以“神采”、“品格”、“气象”等审美概念共同构成审美范畴,由此导引画家作画,且令作品一旦完成,即能在撞击人的心灵之时,令人在一瞬间即获得感动,升华人的灵明——简言之,谭述乐的作品,能使欣赏者在不假理性思维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在“无我”状态,获得情感、心智和精神升华。

奇人自有奇相,述乐先生相貌,长得慎独、仁勇而诙谐,这是巴蜀灵秀化育使然。他有着四川人的质朴、实干和机智的秉性,川江号子的抑扬顿挫,况复,高亢不失婉转,化育了他画作的笔墨的灵魂,峨嵋山月的普照大地。况复,与人万里相随,成就了他的画作图像语言的深邃但亲民的特征。简言之,在述乐先生的作品中,图像显现是流动的,触目即有行进感,故满纸生风,动人心扉,其视觉旋律,是婉转、遒媚而不失刚劲、清亮的,触目即有若听芙蓉香兰、昆山凤凰之音的美感,故他的画作,有视觉听觉化之妙,如余音绕梁,驻心不散。

观述乐先生画作,还知他对中国画的时空有特殊体认。所以他的作品,虽然画得通俗,但能致大雅。有论者评论他的 《芭蕉仕女图》:“用色华美,描述了一个绝世女子,为等待心爱的人,等红了樱桃,等绿了芭蕉,.思念、渴慕之情,骤然而生。”其实,这也是述乐先生用比兴方式、春秋笔法,在“冷的社会”,籍此吹入温暖的“柔软之风”。重要的是,在这类作品中,述乐先生往往用叠合交汇式方式构成画面,但更重要的是,这“叠合交汇式方式”,却又是在“星形拓扑意识”导引下构成的。所以,在他的画作中,作为章法系统中的单位形象(局部图像),就成为欣赏者视觉的跳板,由此,他的作品中的造型语言,也就有了“接受美学”的特性。这是中国画最奇妙的本质特征,非深明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意识与空间意识的互为关系,非于先秦名辨思维(智性思维)观照下的深明中国文化中的“技法哲学”意义上的“道”、“理”、“法”的浑融而一,难于达到谭述乐画作中的那种叠合交汇式构成,并把握住上述那“星形拓扑结构”。

在中国古代,迄上古礼崩乐坏,乃至,始皇焚书坑儒始,此后,春秋百家延至汉魏士人,遂用技与术,承载深邃的中国文化;于是,先秦百家言及魏晋玄学家言,便纷纷化入六艺之技与术;经宋学的涵冶工夫,明清性灵学的陶养工夫,包括 中国画在内的“六艺之术”,遂蔚为大观,通天人于一体。述乐先生的绘画艺术,系如是文化形态未断文脉的接续者,仅此而论,如果不是学者型画家,就很难将深邃的中国文化内在支撑于如他这般的笔墨图像之中;可喜的是,述乐先生绘画画图像中的技与道,及理,在当下,已经率先接近了这样的文化传统的“技术哲学”本源;这是可喜可贺的。

质言之,中国的水墨写意,不是文学的附庸,但谭述乐先生的许多画作,仍然取材文学,只不过,他是将文学(譬如古诗词)凝聚、转化、结晶成一种图像化的意象或曰情绪、品味、气息乃至境界,让欣赏者面对作品的一瞬,就能“目击道存”。所以,欣赏述乐先生的画作,人们会贪婪、持久品味其笔墨、图像感应于心的快感。他的笔墨,是有修养的,知识构架和襟怀抱负,使述乐先生能在视感受和想象力的制高点上作画,而“悲天悯人”、“家国情怀”、“以文载道”,则使述乐能处身某一特定情景,“爆发性”作画,而襟怀壮烈、情绪饱满,这则他能在追赶某一特定意象、境界之中,挥毫落墨。

谭述乐先生是史学家,理论修养也颇深,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感性学立场作画。他的作品,没有过于理性之弊。作为画家,述乐先生是位颇懂“物性”的人——他善解宣纸、毛笔、水墨之性,故其作品总能搞出材料带来的美感,仅此而言,他是画家中“烹饪物性”的大师,他能使物性显现出“原本”的味道——这味道,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可以“上下”品味?——所以,当画作一旦完成,述乐先生简洁、明快的画作,总能因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总能令人精神陡然一振。

不过,谭述乐先生一定是从“物性”的“有无”、“假实”等方面,分别体认“物”的存在与“物化”的本性的变化或性状的衍化的。所以,他才能在下笔的一瞬,将熊十力先生所说的“遍计所执性”、“依他(它)起性”,通过其创作实践,化育成具有“圆成实性”属性的图像形态。述乐先生的水墨画《秋荷八屏》,其深邃精妙的思想意蕴和饱满流畅的气韵,不仅成就了他那浑然一体、元气淋漓的画面图像样态,而且,其玉艳香清、直干不桡、香烈逾恬意象表达,还是依据“遍计所执性”,通过“依他起性”,达于“圆成实性相”而方才感人至深的(这是一种从自然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笔墨语言完美表达的完整过程)。

谭述乐的精神家乡,是孔子的,所以他的画作,常常有儒家的仁和与正气;但一旦你去敲他的精神家乡大门,开门的却又会是庄子。他是儒学为体,道家为用。所以,他的画儿,正气之外,仍自由、洒脱。 他的《放翁诗意图》,画的是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他的《老子出关》、《藕花深处》,前者是哲学家,后者是闺中少妇,这些画作,表明他是位喜欢读书品画喜欢思索冥想的人,面对自然界的风物,引发神思,有了他的《清气满堂》、《秋荷八屏》这一类作品,读书品画之后,引发迁想妙得,有了他的《放翁诗意图》、《老子出关》、《藕花深处》这一类作品。而无论哪类作品,他都,画得“活”,植入理想;植根生活,使他笔下意象生奇,读书冥想,推动了他的创作热情,延展出想象力——述乐先生,是有生活感受且有理想的人,他的作品,导引人的真、善,有梦幻般的美。

优秀的水墨写意,一定会通过意象,将人生的滋味,化育成笔墨的滋味。述乐先生的作品,有辣味,也有甜味,燥润相间,先让你视觉干渴,然后,是视觉的解渴。看他的画儿,真是淋漓痛快。有灵性而注重文化修为,有慧识而下“苦功”,这是述乐先生绘画成功的保证,不过,这“修为”、这“苦功”,只是外人的感觉,在他,因为有兴趣,因为热爱,所以,是快乐着的不得不画,所以,他会不知疲倦着地持久的爆发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正值中年,一定会攀上前面更高的高峰,这就是谭述乐先生的水墨作品给我们的最终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启迪。

  

                        2016728日于北京望都新地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