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德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126 |
沉心质古化古出新 |
沉心质古化古出新
艺兴/文
通往艺术的自由高地有多种路途,但从没有近路可抄。杨崇德先生的花鸟画艺术之路,走的即是沉心质古、化古出新的正道,这注定了他的步伐会越走越稳健,属于他的世界会越来越宽阔。由此不难理解,一贯低调远离市场的杨崇德却广受收藏界关注。
杨崇德画画,源于乃师吴德文先生。课堂上老师的示范,梅兰竹菊,用笔,用水,用墨,用彩,中国画的神奇与传统文化的魅力触动了杨崇德与生俱来的美术神经,激活了他创造美和参与审美体验的原始梦想,自那时拿起画笔,杨崇德再没有放下,算来有20多个春秋。期间,他调换过三个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无论怎样,画笔从未搁置,日夜相伴一直走到今天,痴迷不减当年。情到浓时方见真,杨崇德是可谓是一个真画家。
杨崇德心仪传统,注重入古参今。他从八大山人入手,又涉虚谷、吴昌硕、王雪涛、李苦禅,当代则受教于吴德文,问学于祝焘,旁参霍春阳,每一个阶段都虔诚而深入,其中在八大、吴昌硕、李苦禅三家上下的功夫较深,却丝毫没有照搬的痕迹。这源于杨崇德有一个坚定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他认为,对待传统要狠狠地进去,慢慢地出来,师古人不能太像,不能满足于追随形式,而要重点理解古人对事物的情趣,在与古人对话中提高认识,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对生命物象的理解和把握。也只有这样入其内而出其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自己风貌。
杨崇德学画路子正,还体现在他既是一个虔诚的问道者,又是一个探索不止的完美主义者。他极少参加社会活动,远离各种诱惑。他不虚妄,不盲躁,不追逐潮流,不受时风影响,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作为画家,创新是梦寐以求的事,杨崇德也不例外。但他并不着急。他总是那么笃定和坚实。中国画写意的堂奥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从客观到主观的漫漫旅程,是一切伟大的艺术家所必须做的功课。杨崇德在这一点上看得很清楚,他不急于跨越到未来,而是一步一步行进在助跑道上,不疾不徐。他对各种题材进行尝试,争取烂熟于胸;他从传统入手,画每样东西都争取达到精致,喜欢笔笔见墨,笔笔见笔,不欺世,亦不自欺;他坚持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没有新鲜感时不动笔,每一笔都是活的;他不给自己定式,一直在尝试,他笔下的牡丹、月季有多种画法,有好些画法已经是他的“独创”,他依然忘情于不断提炼、概括和升华!
高级的艺术品,是能给人心灵带来安静、愉悦甚至激动的,杨崇德虽然还在厚积薄发、化古出新的途中行进,他本人也保持谦逊与低调,但我认为,他的作品已经达到了这一高度。他的画造型讲究,注重气氛的营造,着眼于表现生命本源的律动和生活本真的旨趣,所以他的画意境和美,气韵生动,给人以强烈而持久的美的感染。他在虚与实的安排上堪称完美,实塑形美,虚发情态,可谓妙造自然。
杨崇德十分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近年来,他受邀担任老年大学的中国画教学工作,教学所需,他在中国画史和画论的研修上下了一番苦功。他每天坚持读书,常常读到深夜,就连家里卫生间都放置了画册。这种勤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画是笔与墨的艺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要求画家首先要锤炼书法功底(而这一点恰恰被多数画家所忽略)。杨崇德学书参涉郑板桥,又师黄道周,注重书法字型的鲜活和线条的生动,每一笔的翻转变化都追求自然的美态与力感,画中题字又注重内容的诗意美,字与画珠联璧合,使作品更趋完美。
杨崇德注重以书入画,这使他的画显得独特而厚重,丰富而耐看。他惯于中锋用笔,或枯笔写来,或逆入轻出,笔力苍秀劲道,使树木花卉的根茎、枝条、藤蔓顺溜而不油滑,舒展带着苍劲,玉树临风,不显中国画惯常的老态和病态,一派自然的活力与生机,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