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277 |
李冬的水墨画探索 |
作者:梅墨生
李冬是我认识的公安系统的著名青年画家。他文静而谦和。言语不多,但勤于思考,对朋友热诚,不失于一种早熟式的矜重。有一天,在观摩了他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不少感想。
人类为什么要绘画?
绘画为什么要存在?
我们在绘画以至其他艺术里要寄托什么?
当我早已疲倦了愈来愈麻木了的视觉准备小憩的时候,心理上的视觉审美反应几近于休眠状态。身居北京,竞厌烦去看展览了。我不知道是我的艺术趣味有了问题,还是时下的艺术趋向有了问题。那些引发生命冲动、激活生存思考、深化人文探问的艺术都到那儿去了?充斥在艺术殿堂的油腔滑调与张张包装化妆之后的脸面让人多么无动于衷。我们看不到真实的思想悸动,也看不到动人心弦的历史题材,更看不到高雅情调的优美华贵,绘画已被精神的乞儿们游戏得毫无神圣感可言,连人性的真实也往往变成了“真实的谎言”,在多元与自由的标帜下,文化变成了快餐商品,一切都在对神与人的颠覆中被肢解和调侃,当然,“游戏”也不再需要原则与规范。这便是堂皇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圣殿么?
我不懂。我也不想装懂。对于某些艺术家的自负与某些理论家的胡吹,我只有真实地说,我不明白。我承认我的“落后”,——比如至今还未用电脑写作,我甚至也承认我的“保守”——比如我对精神文化的世界趋同性特别是“文化”一体化深存疑虑。可是,我也必须声明,我的思想也并未“僵化”,我的观念也谈不上“古旧”——我只是对日渐在现代社会凋零了的往昔的诗意文化心存怀念,我只是对那种真实深刻的哲理性的人文反思有动于衷。而这一切,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今天把它写出来,是因为看了李冬的画。
他的画确实引发了我的如上思考,也确实在有些地方对我有所触动。他实实在在地是用自己的心灵在思考、在感受,同时,他也是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表述、在表达,他从早期的《月色》(1989)、《乡情》(1990)、《春晓》(1990)、到近期的、《日月同辉》(1992)、《几度春秋》(1995)、《老街》(1995)、《情韵》(1996)、迤迤逦逦地走过了自我摸索的十年之路。他的摸索,始于稚拙单纯的形式构成,但是,他始终重视自己的感受与追求,并未追赶什么时髦与时风。他始终关注某种装饰风格,如《月朦胧》(1990)、《日月同辉》(1992)等。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他对民间绘画、壁画、版画都有所借鉴。《舟之梦》(1990)属于该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形象与意象共生,构图与立意映发,不失为一件有风格有格调的水墨画。同时他的《青山图》(1988)也很有水平,在黑白灰、线与面、疏与密的大关系处理上可以鉴出自我的用心。大约从1991、1992年开始,李冬放弃了原来的线面平涂画法,开始了自我的新表现。《天使之吻》(1991)是一个肇端。
他开始大量用点,类似于油画笔触一样的方块点成为表现物象的主体,也逐渐浓缩成他的个人语言。《太阳太阴》(1992)、《朝朝暮暮》(1994)、《老街》(1995)、《情韵》(1995)、等作品都是这种尝试的成果。他的水墨画,吸收了水彩画的渲染方法,画面上铺染天地,然后又运用版画一样的方法,点写勾勒出表现主体,透视是西画式的焦点法,构图往往非常简略,突出主题,冗繁删却,而画面意境大多宁寂空旷,令人悠然而生一种历史风尘的沧桑之感。我以为,这一点正是李冬绘画“生存”的理由,也是其成熟的一个起点。
(二)
在近七、八年的不懈探索之后,李冬的绘画日渐风格独出而成熟起来。他在用笔的绵密细腻方面、色调的和谐统一方面、意境的深沉幽远方面,都更加精当而完善,显现出一种思想与理念上的独到与成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艺术的思考的深入,李冬的艺术道路愈走愈宽广。要知道,对于一位公安系统的基层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进行如此的艺术探索实践,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他在本职工作上干得十分出色,年青有为,精明干练,体现出专业才能,而他业余的精力时间,又都扑在了他衷爱的绘画上。作品数量多,质量也更加精彩,在业内外受到关注和好评。
李冬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的家庭熏陶分不开。李冬生长在一个艺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海涛是画海的专业画家,他的许多亲友也都是艺术界的名流,因此,李冬耳濡目染的多是艺术。李海涛先生的海画,风格极强,直接表现海洋风情,写实而讲究色调,气势磅礴,李冬也继承了父亲的画风,可说一脉相传,但是在画的题材上,他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放在了历史遗迹和古建民居上,更多了一份文化内涵,也成为他绘画的一个独特品质。
水墨的前景十分广阔,探索的广泛可能性是敞开的。李冬已然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相信他在未来的艺术征途上还会走得更远。
1999年初写,2008年续写
发布时间: 2011-08-10 10:01:08
•会议主题:延•伸---李冬水墨艺术研讨会
•会议地点:中国美术馆会议大厅
•会议时间:2008年5月13日上午10时
•北京画院院长助理、艺委会副主任王志纯先生作现场主持
•会议内容:
主持人: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李冬水墨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
刚才在下面美术馆的大厅里举行了盛大、热烈的“延•伸—李冬水墨艺术展”的开幕式,场面热烈很是感人。李冬是铁道公安系统的工作人员,确实在国家最高的艺术殿堂为铁路和公安文化的建设增了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李冬的老朋友,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首先祝贺李冬的水墨艺术展成功举办!
这次研讨会我们请了北京各大美术机构的权威评论家,我现一一做一下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委员陈醉先生
中国美协中国画组委会秘书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孙克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主任、著名书画家梅墨生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理论家赵力忠先生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著名理论家刘龙庭先生
《中国文化报》美术部主任严长元女士
《美术》刊物编辑部编辑李伟先生
《美术研究》编辑部主任蒋嵒先生
《中国艺术市场》主编、中国美术家网市场总监刘心亮先生
来自台湾的台中大学岩彩画教授、知名画家林惠珍女士。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也是美术界重多盛大活动组织者,著名活动家赵树栋先生。
全国公安文联理事 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画家杨艾路先生
这两位是李冬的启蒙老师,多年来对李冬艺术的成长做了很多贡献,这位是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海军创作室主任,将军画家张道兴先生。这位是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美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河山画会会长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因时间关系,其他佳宾就不一一介绍了。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背景材料,先请李冬先生对他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思考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李冬:
首先非常荣幸各位理论学者、绘画界同仁和前辈及我们公安部领导、全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的前辈前来出席本次研讨会,感谢大家的光临!
我非常愿意通过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就本人在绘画创作上的技艺风格以及已有的相关探索,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增进交流,以此延伸,共同促进当代中国水墨绘画传承和发展。下面我分三部分谈谈这些年绘画探索的一些感悟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当处请予以指教。
一、对物落墨的“点式”画法。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开始关注绘画风格和技法的表现。以中国民居古建为创作题材的切入点,在“点性”绘画道路上探索历时近20个春秋。这期间创造性尝试以软硬各异,吸水不同的方头笔、圆头笔,融会中西,对景落墨,以“点”式笔触营造画面,展现墨彩斑斓变化,物象凝重沧桑,强调空间中对光色的浑然体现,努力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
“点式”笔法运用,更适合我表现特定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关系,利于渲染浑厚画面所带来的情愫氛围。从北宋时“米家云山”的点式“墨戏”画法,到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五笔七墨”的纵意点笔山水,再到当代的点笔山川、点笔人物,很多画家已然在关注“点性”发挥所带来绘画的不同情思。
纵看古今,中国水墨画的行笔本身就是“点性”行笔的含义。即使长短不一的线,亦是长点与短点而成形。从根本而言,“点”是绘画基本的矢量符号,一个单元点的延续推导成圆劲的“屋漏痕”意味的线,许多点的集中结合,形成不同墨韵不规则的面。点能变通一切线面,大点小点,不变应万变。圆头、方头的点式笔触细碎的堆叠起伏,积墨积彩,浑厚干湿浓淡不同墨色笔触闪烁着一种灵动,品位着一种特有的秩序,蕴藏着一种美感。在宁神定气的行笔经营中,摒弃浮躁,求得平和,正是我精神追求的一种获得。
多少年过去,我要求自己要善于包容,乐于欣赏,虚怀好学,汲取营养。坚持关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众多绘画流派作品产生及所带来的语言内涵。向历史请教,向先人学习,运大功力扎实传统基础,再运大勇气踱出传统成见,运头脑寻找自我艺术的方向,运实力开始有针对性地突破和变革,这一切已是当代中国画家责无旁贷的事情。中国画的出路在于传承与创新,中国水墨画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开拓视野探索解决。传承是一种汲取更多营养的手段,创新就是一种尝试、完善、生长的过程。
二、对中国古建的精神感怀。
绘画创作来自生活,从80年代中期我涉足祖国的西北、华北,对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的民居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近二十年来足迹大江南北,对中国不同民族各种形式、不同功能的传统建筑,尽所能地写生收集整理,获得了大量用于绘画创作的资料。以中国古建作为精神载体,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
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一种博大的精神,它不仅集科技艺术为一身,还象是一部部铸成的史书。用艺术的特殊语言,呼吁人们审视历史的沧桑,铭刻往昔记忆,呼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拯救,认知历史文脉,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感悟中国海洋绘画研究发展的意义。
1986年父亲李海涛为创作中国历史第一件“海疆万里图”长卷,在沿海搜集创作素材,期间我陪同父亲从北至南行走遍中国半个海岸线,写生搜集大量素材。之后我从没停止过对海洋绘画素材资料的收集。从沿海民俗风情,到图腾信仰的神化传说;从各具特色民居建筑,到不同模式的渔具渔船;从不同的礁岩滩涂,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从波涛翻滚到潮起潮落,积累素材,寻求真实感受下的创作灵感。
海洋中国绘画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按人物、花鸟、山水而分,是传统概念意义上的山水画系所难涵盖的。应当说历史上的山水画多是表现内陆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的景致。中国绘画史上没有给予海洋绘画题材相应的定位,从传世其它绘画作品和诗词歌赋中难能看到许多古人对海的感受和抒情,对海的绘画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更没有对海的表现系统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见海洋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凸显现出学术的空白。
中国是海洋的大国,广阔的海洋国土约300万平方公里,有着7000多个岛屿,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海洋是立体空间,有着山川平原,生长着无数动物植物,是地球最博大的生命空间。千百年来人们从海洋崇拜中已经孕育出人海和谐的中国式海洋文化精神。
如果说历史上古人是由于沿海地处政治文化边缘,加之封海闭关,匪患频发,荒芜贫困,以至文人士大夫多集中在内地或京城,客观上促成了短视。那随着国力的增长,海疆意识的加强,海洋绘画题材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表现,在当下已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空白的同时,应会凸显出其存在的价值。
我就先谈到这些吧,请大家指教!
主持人:
原来没准备发言,因为李冬从小是我看他长大的,一步步看他成长,现在是一个很成熟的,很有思想的画家,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今天我在研讨会上先说几句。1982年李冬参加了海军,在海军司令部俱乐部工作,在那个时候就跟我交往,那时他还是个年轻人,对画很热爱,也很有想法。所以那个时候开始和我在一起学习绘画,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李冬很用功,看到他在不断地搞展览和印出各种小册子。
这次画展前李冬又专门看我,拿了自己作品的画册,我觉得看画册和看原作品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看到一些作品时让我很激动,他对画有站在西画角度的思考,也有站在中国画角度的思考和表现。李冬的“点式”画法,我感觉借鉴了西方绘画很多因素,但是我看了他的画以后,还是认为他骨子里是东方的东西。
我认真看了他很多的原作,令我非常感动,最感动的是北边、东边墙上的画,还有南边的大画,这些画我仔细看了一下,他没有现在很多年轻人有的那种浮躁,真正是自己钻到画里去了,每幅画面的整体考虑和每一笔他都很用心的在画。我看了以后,研究每个局部、每个笔触、每个细节他都非常认真非常专心和投入地画。这种中青年艺术家,真正有学术思考而且认真做画,一丝不苟的态度,现在很应该提倡,在看了这个展览以后,作为我个人的特殊身份,我是非常高兴、非常兴奋的。
祝李冬不断的把自己的艺术向前延伸!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组委会秘书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今天来展览会仔细看了李冬的作品,感到非常有启发,看原作跟看画册根本不一样。
李冬是很青年的画家,海涛先生在我们画院是位非常勤奋、踏踏实实而且非常忠厚老实的一个画家,这么多年埋头画海洋画,在海洋绘画这方面有相当的开拓性,专门以大海为主题,在这方面海涛先生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他们成立了个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没有一点浮躁。象今天面向这样的商品社会时代,市场经济时代,在这点上李海涛先生是值得佩服的!李冬可以说比我们是晚了一辈,宝林、道兴也都是他的老师,他们培养出这样优秀的青年画家,也可以说让我们老一辈画家很欣慰。今天道兴在这里,宝林也在这里,我们年纪大的人看到他的作品很欣慰,象宝林讲的这些作品都是很踏踏实实的,不浮躁的,在当今画坛确实很不容易。
李冬从小就被发现他有绘画天分,尤其这种天分必定生成于这样的环境中,他父亲画画,他每天都会受到影响。孩子有天才都是这样的,如果孩子爸爸妈妈是音乐家,很可能孩子的音乐才华会发达,李冬在绘画家庭中成长,绘画就会有发展。李冬现在42岁了,还是在青年阶段,今后前途不可限量。从他画的路子上看,观察的路子很宽,也能画人物、画景,这些都没有问题。
我很重视的地方是,他的画里文化精神很浓厚,我对这点印象很深刻。他用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画的这些房子、建筑。真正文化传承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建筑,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的积淀,艺术的很大部分在建筑中。
我们到欧洲去,看古希腊的建筑、中世纪的欧洲建筑虽然陈旧但一直到现在还能矗立着,几百年建起来的教堂,那些都是很浓厚的文化代表。我们的中华民族本身是一个土陶文化,整个是黄土平原,只能做土木建筑,木结构的,这样的建筑容易比较。像开封地下有7层泥土,每次建筑中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文化的因素加入进去,在这当中我看李冬作品中深深感觉到他对这方面很敏感,有一种精神上的敏感的因素,他对这种画很有体会。
作为一个画家很重要一点是发现,发现一个题材,看到一个内容,注意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候,或者自己感到兴趣的时候就会去表现,而且表现出一种水准。无论他画的小街,画的房子内部、外部、各种门窗,还不是完全写实,你说是写实风格,通过水墨、点彩的方法,也接受点西方的画法,他是东西结合,但不是非常写实,在当中有追求、有意境,有精神上的东西,追求古代的气息,沧桑历史的感觉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这点作为画家是很难得的。说明我们现在后辈的青年人都是有思想、有精神的,不是盲目地一味学习西方的东西。这种思想性的追求,这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想法实在是非常可贵的。尽管在市场经济时代,很多人觉得画一些商品市场需要的那种画能卖个大价钱,或想做些外国人都做不到的行为艺术,再看看今天李冬绘画作品,体现的东西,带来的信息,觉得他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的精神因素、文化因素,艺术感染给人的感受,给人的影响这是永恒的,会传承下去。我在李冬一些作品当中,尤其是这些建筑作品中,觉得画得很不错,运用笔墨技法的理论都有他的道理。
对于中国画的笔墨,一说就是书写性,固然是非常好的,这点我本人也非常执着认同。我非常坚持运用笔墨创作,但是笔墨也有发展,也有技法的变化,李冬“点式”画法结合点彩画的因素,用点的方法来画,在笔墨上有一个新的探索,有一个新的创造,也带来了他的收获。以后李冬的“点式”画法不管他自己的发展来说,还是对别人的影响来说,这个东西会被别人学和用,他自己也会继续发展,今后变化怎么样很难预料。随着他对物象造型的理解,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分析还有表现,还有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会逐渐有成熟的新发展。我为我们年轻一辈的画家有如此优秀的表现感到非常欣慰!
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
谢谢孙老师,谈的很深,分析的很深刻。
张道兴(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海军创作室主任、中将画家):
我谈几句,本来有事情,看完展览我就得离开,但我还想说几句话。因为看作品和看画册有距离,因为他过去的展览我看过,他也搞过很多次展览。我是在李海涛先生之后认识李冬的,那时候李冬就十几岁,他从小话不多,我们经常在一起。我特地给他写了点东西,他干警察是转业以后的事,但是他身上警察那种特有的气质不是很多,挺斯文的,我感受很多。
从画来说,他用点墨的方法,不是追求原创,是通过艺术层面的东西追求一种精神感受,他这点把握的很好,虽然他老是在业余里面创作,但是他的思路是专业的,进入一个创作状态,这很不容易。比如他的作品里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古建,他用“点式”画法表现一种建筑,这里面就承载很多历史,感觉他的绘画不表面化,不程式化。我的意思是这种“延伸”应是对历史的筛选,是对自己的筛选,不是放弃昨天,不是放弃成功元素,原来觉得好的东的西可以放进去。我注意到他作品中还有很多尝试,一种有现代味的尝试,就是把戏台很多人的出现,弄成一个空的轮廓,他是重现人的活动、经历,将自己的感受体现出来。古人的、现代人的,甚至小动物,这种空白的轮廓和空灵的东西不断的在古建筑里出现,跟人的现代表现很能吻合。
在绘画的“延伸”中要把以往的、成功的,大家在学术上认同的经验,要不断地随着延伸保留下去,既不放弃昨天,也要注重今天,更要想到明天。用昨天、今天、明天的办法去延伸。我不否定后现代绘画,用完全彻底抛弃的办法,去追求原创性,必定会进入误区。艺术不具备原创性,不管绘画还是雕塑,已经是一种重复,不要怕重复。“延伸”这一词汇中的意义,在这里就是根植于继承发展中的脉络中,发挥已经取得的好的经验,重复昨日好的东西,开拓未来的学术思维和创作技法,既有传统的包容性,又有现代的包容性,我就说这些吧。
祝贺你展览成功!
主持人:
谢谢张老师。
下面请陈醉先生。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今天这个开幕现场我一进来觉得有点特别,见到很多穿深色制服的观众,使我肃然起敬。我向来对公安战线的官兵很敬仰,我以前接触的公安系统的干警多半是别的场合,因为北京重大活动很多,又是首善之区,所以尤其是首都的公安干警更是辛苦。
今天的画展,警察同志作为在一个主角的位置觉得很特别,李冬先生是铁路的警察,俗话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管到我们这段来啦,说明全国将近二百万警察队伍中卧虎藏龙,又增加了我一份敬仰之情。我很高兴参加这个会议,感受警察队伍另外一方面的风采。
李冬先生确实得天独厚,生在父亲是画家的家庭,后来又碰到宝林、道兴这样许多的老师,他们画得非常好,是非常有成就的两位著名画家,还有这样的环境,所以熏陶出了他绘画的灵气。再加上他后来勤奋刻苦地学习,努力创作,才有今天的巨大成果。如果从这些印象的角度讲李冬的绘画作品和他自己的创作态度有三点:
一是他很用功,他这个年轻人很勤奋、很用功。
二是他爱动脑筋,爱动脑筋是通俗的话,我们行话叫有“想法”。一个搞绘画创作的人给人家一种很有想法的评价是很高的,如果我上大学时的教授说这句话我会高兴好几个星期。光用笨方法不行,还要有想法,要体现一种灵气。
三是他的套路主要还是从素描造型基础里面进入的绘画,这个痕迹比较清楚。
我看过他的简介,他从小就进过素描班,可以看出他的造型基础是很牢固的。这点在他印刷的作品中感受很明确,但是远远比不上今天在展览上看原作的那种感受。一般都是这样,画册很难充分表达原作的感觉,除了各种因素,最重要的是原作的色彩和质感的问题。
我说他绘画探索的勤奋是各种各样的,基本在他的历程上都摆着呢。展厅中他原来的一些素描作品和写生作品陈列了一部分,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展示。有比例比较重的古建筑创作,还有海洋创作,人物创作是展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广州铁路公安干警的辛劳工作画面的组画。说明他确实很有功力,深入生活用功收集创作素材,在很多各方面都做了创作的尝试。但是他最重要的是选择以中国画的材料结合运用素描功底表达的一种构思,要说技法是点彩或者是线描什么的,只是一个具体的用笔方法,整个套路的分析,整个从创作的一种思路的分析,他还是运用素描的功底进行中国画创作的。
我认为他选择建筑题材和海洋体材也比较好,他可能多次对题材筛选以后得到的自己的抉择,我想这起码是近一时期想走的路。在北京画古建的人应该不少,我知道的曾经画水粉画很好的有一位画家,还有一位也很有特色,用扁铅笔专画素描,画得也非常好。李冬先生作品中也是以这个作为重要的表现载体。他第二个特点是爱动脑筋,有想法,有构思,有一些想体现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形式,有着很强的创作境界,这点是很好的,难能可贵。在绘画技法上,现在用什么方法画都可以,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最大的自由,是非常好的时代。天时、地利、人和你都得到了,你现在这样的画画方法如果继续深入下去相信会有更大的成就。
我现在感觉到一点,今天作为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你可能希望将你的十八般武艺展示一下,这也是很正常的想法。你现在应该是属于青年阶段,本身可能有很多想法,或者是因工作需要,才有创作题材的广泛性。但我觉得你要将你的绘画战线缩短一些,我认为在你一定的摸索以后,在创作上最好缩减为一两样主攻题材就足够了。作为一个展览的话,你如果下次再办展览的话一定题材不需要太多,一样就够了,别人感觉很完整。其实其他内容的绘画题材可以放在画册里让大家了解,展览会拿出你最主要的东西来要比现在更好看一点。
从每张创作作品里感受出李冬的绘画构思很好,一种观念上的构思,从画面技术方面构思,很细致、很完整,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也许将来会发展得很好。
主持人:
谢谢陈醉先生!下面请梅墨生先生。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主任、著名书画家):
我和李冬是多年的好朋友,很熟悉,很了解。
李冬在我印象中是十分勤奋的人,因为他们搞公安工作很是辛苦,有时连假都休不了,但是他创作这么多作品,而且他的作品需要时间和精力,他的勤奋和创作精神,我作为朋友非常敬佩。我认识他已经十几年了,他始终没有懈怠自己的追求,在艺术上他不断地在变,他在这方面积累很多经验。
绘画就中国画来说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语言层面,这两个方面李冬都体现了。从他绘画的古建筑里,能感受对于逝去的历史的一种怀旧和记录,本身有浓郁的人文的精神在里面,有力地体现出了在绘画灵魂上的把握。再一个是刚才大家谈到在语言上,绘画形式上,画面结构构成上,包括色调上都有。他执着在这个方面做这个事,我觉得他的画有墨有彩,把水墨拓宽,以传统笔墨风格他也能做,但是他主要还是做类似于点墨点彩这种创作。他有许多作品很成熟,很有自己的面貌,我相信以他的智慧、勤奋、执着,当然还有他的良好家庭艺术氛围,也包括公安系统的领导对他工作的支持,他肯定会做的更好,我也祝愿他的展览圆满成功。
谢谢!
主持人:
今天上午的研讨会时间很紧凑,我们再延长20分钟,下面请来自台湾的林慧珍女士发言。
林惠珍(台中大学岩彩画教授、知名画家):
各位艺术界的同仁,还有李冬先生,大家好。
今天我本来没有准备讲话,我只是特地观摩一下我们的学术研讨会。昨天应邀来参加李冬先生的画展,当我看到画册时很震撼,这位年轻人的作品让我感觉到他头脑内心有东西,进入展厅之后,让我感觉到相当的震撼,感觉李冬先生的作品风格同别人是不一样的。其实我要讲的话几位大师都讲过了,既然是发言我就把我的感想说一下。
李先生的绘画作品在精神面貌上,他能把握得很好。在他的小品素描作品中,比如说山东石岛村的小巷,我看到他很扎实的速写素描功底。他的观察很敏锐,而且能重点把握,因为他的基础让他在绘画创作的空间造型上、取景构图上都做的相当的精彩。在他的作品中,我比较欣赏的象《天井》,《云踏》等等都可以感受到他从描绘建筑延伸到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语言,点凝结的曲折线条,与整个建筑同精神,历史文化的延伸可以说是非常用心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其次我看到的是这位年轻艺术家有着很强的创新的精神,他得天独厚,能够天时、地利,全方位发挥。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他在媒材使用上很是大胆,比如用一些对角线构图的特点,像他的《黄灯笼》都是这样。他大胆用一些金箔、银箔,大胆的使用大刷笔的技法,配合他的点彩。我又发现李冬先生比较难得的是能够把水墨传统的渲染技法突破,结合印象画派的点彩画法,不是只用点融合,能用甩的墨点去渲染造成那个气氛,这位青年画家非常值得欣赏,他确实有他的想法。
一个年轻人的路很开广,但是将来如果呈现的是比较单一的研究,给人家感受深度会很深。整体而言不管是你的用色、取景、结构、精神方面,其实真正让我感觉到值得学习。特别是这次画作中,出现的冰雪自然灾害中警察的及时救援,体现出那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挥,虽然那幅人物组画不是最为精彩的作品,可是的确让人很感动。这种人文性在这次展览里都呈现出来了,我对李冬先生,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期待蛮大,祝福你前程无量、画展成功!
谢谢各位。
主持人:
下面请刘龙庭老师发言。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著名理论家):
这个地方我们来多少次了,看了李冬同志的展览感到还是有一些感慨和想法。现在中国进入经济时代,画坛也非常繁荣,我发现李冬同志作为一个人民警察,作为一个双重身份的画家,他的画与院校的作品和专业画院的作品比较,更有着他的特点。
首先是他的创造态度比较严肃,再一个是他的画由具像进入意像,在意像当中有一定成分的抽象,但是又不是完全的抽象。我们现在的一些画家搞一些高度抽象的东西,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脱离了人民群众。因为艺术归根到底要生活在人民中才有生命力,不能孤芳自赏,不能变成少数人的东西。
李冬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或者叫将门之后,他的父亲是我的老乡。另外他还得到了李宝林和张道兴等这些名师的指导,名师出高徒。李冬本人让我的感觉就是很安静,不浮躁的那种人。因为有一些画画的人画的不怎么样,摇头晃脑,走路趾高气扬。我对李冬的第一印象是他确实是个好小伙子,也到了无惑之年。李海涛也好,李宝林、张道兴也好,作为年轻一代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有出兰的感觉。李冬在素描速写上是走过来有的基础的,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做一些哲学的思考。因为要搞好具象也不容易,有一些所谓的画家,包括现在国外的一些画家写实功夫很差,所以就玩蒙人的东西,我对那种东西有一些痛恨。不光是绘画也包括一些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所谓的朦胧诗人,当然这是负面的东西。
李冬的画特别是红与黑,那个格调挺高的。还有“点式”笔法,给建筑物增加历史沧桑感。古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艺术创造,李冬画这个题材的时候自己也思考了,对观众来讲引起我们对民族的光辉历史进行思考,这套东西李冬还可以继续发展。并且他在画作里面增加一个红椅子,增加一块白色轮廓的东西,好像一种幽灵的感觉,都是别有匠心。李冬现在才42,我都快70了,李冬不要骄傲,作为人民警察的画家,在这个基础和平台上,希望你为我们中国画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争取更大的成就!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刘龙庭老师。下面请徐生华先生,他是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徐生华:(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
一是用“点笔”作为他一种表现风格,表现民居、院落,构图非常严谨,踏踏实实。作品色彩感染力非常强,震撼观众心灵,将古代文明赋予现代人一种思考。
二、用现代的笔墨和色彩表现汹涌波涛,敢于创新,不程式化,并且把民族命运和自己的使命感联系在一起。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海洋画研究院祝他画展成功,希望他在自己的艺术海洋里乘风破浪,走得越来越好!
主持人:
下面请赵力忠先生发言。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理论家):
刚才大家谈到了题材问题,我想题材是重要的。李冬好象借助题材在探寻一种技巧的画法。我们过去谈中国水墨画,一般谈到重意境而轻技法,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尽管意道很重要,可是法也很是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际中国历代绘画的一些大家们绘画作品的根基、来自文化修养各个方面因素,都很注意法,就像打仗一样,没有法很难取胜。
从中国画或者是水墨画来说包括两大系统,一大系统是文人画系统,可以说是偏重于抒情、写意,偏书写性。另外一大流派的画更多是偏重于画,偏重于绘画表现。如果从观众的承受面来说,从广泛意义上讲,人们更需要的或者流传更广的是公共性的,书写性相对窄一点,我把它称为私家艺术。
当然书写和绘画,画性和书写性,要写与画都有千秋都有所长。李冬是偏重于画法方面,这方面探索确实取得一些成就。他年纪比较轻,他实际把中国画的一些线用点代替,其实这种方法李可染先生在他的山水画里就蕴含,他画的建筑,那些柱子好多线是以点形成的,李冬在这里吸收了不少东西。李冬还很年轻,应该说这个展览我称为阶段性展览,是前一阶段的总结。当然他工作繁忙,没有象其他专业画家一样有着许多的时间,但是在他的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烘托下,我希望他在此基础上把面再集中一下精力,再丰富再扎实,继续增加这种文化的品味。
谢谢。
主持人:
谢谢赵老师。
下面请中国艺术市场杂志主编刘新亮先生发言。
刘新亮(《中国艺术市场》主编、中国美术家网市场总监):
一、李冬的人格魅力。
二、他的绘画精神让我感动。
三、氛围非常感染人,同时令我感动。
对他的绘画,我谈四个方面:
1、诗情画意浓郁。
刚才专家是从绘画本身、题材、技法谈了一些具体问题。我看他的两幅画,一幅是《翔》,下面有注释标签中有这样一首配诗:“我在蓝色的胸怀里真诚的崇敬、膜拜”。另外一幅画是《石榴花开》的作品,在下面的标签上也有一首诗:“春风鸣惬意,蜂行绕门庭,婀娜俏几许,疏影落花厅。”他的画面不仅仅表现了古建筑和海洋,还表现了他的人文的关怀,把他的情感注入进去了,所以他的画诗情画意浓。在画建筑的同时用真情去表现历史沧桑带来的思考。
2、开拓创新勇。
在绘画创作上他一直是勇于探索的,我认识冬子快20年,一开始接触他的时候看他画古建筑题材,他一直画这个题材,他是位有开拓精神的画家。
3、事业执着恒。
这么多年来,他尽管也画海洋画的题材,但在画古建筑方面一直是坚持创作, 十几年前作品和最近两年作品有很大变化。
4、历史责任重。
我从他绘画上更多看到他艺术家的责任,刚才老师说了古建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建筑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华。我跟他交流过他画的题材,他很看重艺术家的一些责任,他是尽所能地通过作品传承文化和历史,我看了他的画非常感动。尤其是表现冰雪天气广州春运期间的公安干警的拼搏画面,他带着艺术家的责任去表现春运的画面。他从事职业是铁路公安工作,他是一个优秀的战士,平日里非常忙,有时候打电话他在外地执行公务。我很早认识他的时候他在北京站公安段,有时候找他买票回老家,他这个人非常热情,对人非常好,人格魅力很强。在工作上敬业爱岗,在公安干警中也是标兵能手,是个好战士。尤其他在绘画上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这次展览给大家展示出来,我很高兴。
李冬是我的老朋友,所以我还是叫他冬子,很亲切,是我的好兄弟,我在这继续祝愿他在艺术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刘心亮。
下面请杨爱略先生发言。
杨爱略(全国公安文联理事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是代表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表个态。
首先我代表全国公安文联对李冬同志的画展表示祝贺,对各位大师,各位理论家、艺术家表示感谢!
李冬同志是我们公安战线中的一员,他是从军营、警营成长起来的画家,这是他的特殊性。刚才各位老师都谈到他的勤奋探索。因为我们公安工作大家都知道非常累,最主要是心累,案子在那摆着,吃饭、睡觉更不要说写作画画了。李冬同志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不懈,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他的不容易之处。在各位老师、大师面前对他的艺术水准我不谈了。我可以给基层干警讲书法课,但是在各位大师面前我们不能对李冬艺术水平进行评价。
我们全国公安文联是联系社会上各位艺术家的桥梁,欢迎各位艺术家走入我们的警营,体察我们公安干警的酸甜苦辣。针对各位画家、艺术家,我们有一个警察文化沙龙,地点在木樨地公安大学旁边,请各位大师到那坐一坐,喝喝茶,交流交流。
主持人:
今天上午的研讨会时间很短,开的很紧凑,但是效果很好,很成功。一共有12位专家发言,大家谈的都很精彩很深入,也都很实在,提了很多意见建议。这些专家的发言对李冬艺术今后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延伸,会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
李冬:
因为时间关系,我再次表示感谢,感谢各位理论专家,各位绘画前辈,在我的艺术研讨会上对我进行指教,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
再次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