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354 |
直写风骨 遗物会心 |
回顾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山水画各种皴法不断成熟的历史,南齐谢赫《古品画录》提出了绘画的六个原则,其中第三个原则就是“应物象形”指画上的形象要和自然形象相似,而五代以前的山水画家是做不到“应物象形”的,因其那个时代画法古拙,以“勾线填色”为主,画家们还不能作精致的刻画,所以自然物象丰富的质感很难被表现出,就更 谈不上“气韵生动”了 五代宋初作为中国山水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荆关董巨、李成范宽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完全成熟,其标志就是“皴法”的出现。这一划时代的创造,为我国山水画再现自然,展现心性,表现笔墨开拓了新天地。 “皴”字从 ,从皮。本意皮肤上的裂纹,称“皴”。山水画上的“皴”法也确实和皮肤“皴”差不多,故借以名之,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五代宋初“皴法”的出现,把“勾线填色”的“单线条”变成了“复线条”的皴法。解决了画家,可以根据自然景象的不同感受而忠实描写自然。朱光潜先生说的好: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变成表现情趣的意象。皴法因人而异就成为表现不同意境情趣的主观方法了。 皴法作为一种复线条经五代至宋元可谓形式多样,名目繁多,至此主要皴法形式也以确定下来。从元代始文人正式进入画坛,其盟主画坛至今。而皴法成为历代文人画家表现一切之手段包括(客观、心性及笔墨本身),只是到了明、清以来皴法北高度程式化,成为了一种概念,最后变成钳制画家表现思想的工具了。 历史上皴法的产生,本是应物感受而来,它对于自然山川的固有特点可说尽祥摹写,极近物态,象荆浩写洪谷,范宽写关陕,李成写营丘,董源写江南等等皆是。就是元际四家单从前代学来的各种皴法,也是法随己感,如出己受,变化万端已尽己性。所以说重感觉是艺术发展之根本途径。 近人黄宾虹先生一生梳理传统,优之继之,俗之去之,终成一代大家。宾虹老的成功,也为后人指明了一些途径。看宾虹老的画就象看一个字,不论千笔万笔都是按着时间顺序一笔写下来的。虽然宾虹老作品多样,我注意到宾虹老的一些作品中,山石的“外轮廓线”“内纹线”(皴法)都呈关联状且是一笔写就的,结构的转折,阴阳的相背已然被丰富的笔法呈现出来了。勾、皴、擦、点、染,在这里已化为了笔法、墨法和点法。千余年的“皴法”在这里被结构线、墨法和点法融合了,这个问题宾虹老可能没意识到,因宾虹老主要描写江南景色故少突兀山石结构,故作品表现不多。 宾虹老作品中流露的这种意识,正给我们以描绘北方深山大壑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北方山石虽峻正,硬朗而充满阳刚之气,但它们都是由不同的结构组成而呈险峻之势的,因此,找出它们不同之结构、不同之规律,将它们组合起来。也像古人发明皴法那样,那么书写性就体现出来了,笔法就建立起来了。对待一个结构就象写一个字,“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笔笔生发,随迹而成了。潘天寿先生说:这一笔下去,既是形,又是神。一个结构中形神都有了,宾虹老的勾勒之笔法、墨法、点法说在这里就可以列为勾、勒、擦、点、染和醒。我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在领悟传统美学中,描写出中国山水画载承的生生不息、高山仰止之精神, 李建成 。 20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