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寒松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459
个人简介

石寒松 ,号思雪斋主,1961年生于陕西汉中,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画家,作家,通音乐,2007年7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于志学冰雪画首届研究生班学习.期间,融合中国山水画传统,吸纳于志学先生创造的冰雪画之精髓,独创出具有装饰美和象征性的中原冰雪山水画的新型绘画样态,受到于志学导师及北大徐涵、岳石等教授的肯定与赞誉。同时也得到社会人士的充分认可与支持。2011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青绿、彩墨山水画工作室学习.2012年任该班班主任。 现为中国画院签约画家,中华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孟子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六百高端书画院理事,天津翰墨缘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京海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吴韵汉风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东方白马书画院一级画家,《世界文坛》《和平》杂志编委,《艺术公社》报执行主编,北京定军山画院院长。曾在《文学报》、《中外儿童故事选刊》《人民教育》、《龙门阵》、《美报》、《中国人口报》、《教师报》、《陕西日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内外报章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童话、杂文、评论、等多篇。有散文,短篇小说在全国获奖。现居北京,专职画家. 2013年1月启动个人作品国内国际巡回展,至7月中旬已先后在香港、陕西汉中、江苏徐州、山东曲阜、北京中国书店画廊、艺术公社画廊展出,8月将赴内蒙、甘肃巡展。 此前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甘肃、内蒙、湖北、加拿大、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多处参与展览。 1991年油画<<白梦>>,<<晨曲>>入选陕西省第二届教师书画展并获二等奖. 2004年国画<<沐雪>>入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 2006年国画<<绝尘>>获"四方杯"国际艺术大奖赛金奖,被选为<<定军山>>杂志封面. 2007年国画<<浴雪图>>获"中国画画家乡"全国艺术大赛一等奖. 2008年国画《净山如古》、《山净云闲》参加全国第五届冰雪画派展,作品被收藏。 2009年9月国画《丁亥家山好大雪》入选“翰墨大地——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名家邀请展”,被评为“共和国艺术功勋奖”。 2009年9月国画《家山圣妆》入选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展览,被授予“和平使者”。 2009年10月《静山》、《松谷浴雪图》入选“中华文化促进会庆祝建国60周年和谐盛世画中国书画大展”并奖。 2011年8月第二届乡土情国际华人书画精品展(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办公室)获第八届精品奖,被授予建党90年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1年9月27日赴韩国参加韩中国际美术交际展及金堤市第三届艺术节开幕式,作品《暖冰》,《君居此境》,《梦里家乡净无尘》等作品被第八届韩中国际美术交流展授予"最优秀奖",作品被收藏。 2003年至今有数百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人民教育》《美术大观><<教师报>>,<<华商>>、《翰墨缘》《中国信息报》、《西部开发报》、《商报》、《赤子》、《中国元素》《世界文坛》、《和平》等报刊。百余幅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画展,数百幅国画作品被收藏家或单位收藏。巨幅冰雪画作品《慢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切》、《沁园春、雪》长期陈列在国防大学教育基地毛主席手书馆内。出版有《当代名人堂百名书画家·石寒松卷》,《当代实力派中国画名家丛书·石寒松书画作品集》,《石寒松作品精选》,《石寒松书画作品集》。 详细
作品
石寒松作品
石寒松作品
石寒松作品
石寒松作品
石寒松作品
石寒松作品
艺术家资讯
纯真心灵 干净世界
  
——记冰雪画家石寒松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明人张岱用文字“画”的一幅“冰雪山水画”。其时,他“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杭州西湖看雪。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漫天飞雪、寒凝大地的冬日景色,然而在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美术史上,“冰雪画”作为一个新画种却姗姗来迟,迄今也仅40来年。但她一经问世,即以其崭新的审美取向、独特的绘画风格,前无古人的表现形式震惊了画坛。
首先涉入这一艺术领域的是著名画家于志学。
上世纪80年代,于志学作为“冰雪山水画”开宗立派的始祖填补了美术史上的这一空白,而他的高足石寒松不但深得老师真传,还以其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独到的艺术造诣,成就了独树一帜的秦岭巴山冰雪山林画艺术,为丰富和充实冰雪画艺术苑地作了积极的贡献。在老师那儿,石寒松寻到了自己所钟情的艺术形式。
张岱描绘的西湖雪景与石寒松所描绘的冰雪世界相比只能称之为“冰山一角”,石寒松呈现给人们的是皑皑白雪覆盖下的800里秦岭冬日胜景,崇山峻岭,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皎洁无瑕,傲霜凌雪的丹顶鹤或在山林上空翻飞翱翔,或在坚冰覆盖的山涧结伴而行;山里人踏雪归去,渐行渐远,雪地屐痕由深及浅;山之阿,林之壑,坐落着三五人家;云端下,峰峦上,翻飞着数点寒鸦或喜鹊;梯田层次分明、林木玉叶银枝;冬云笼罩下的山里人家木栅围护,门板、门楣上张贴的红色春联在洁白的雪景衬托之下格外艳丽妖娆,虽看不清字迹,但所书无疑是山里人的期盼、憧憬与祝福;暴风雪过后的冰雪世界万籁俱寂,寂静的山林里唯有鸟雀偶尔响亮的长鸣……如果说白是冬日的基本色调,那么,静谧、安祥就是冬日冰雪世界的基本氛围,石寒松贡献给人们的是一个雪花飘飘的纯净的童话世界。
 
他的财富:深山、苦寒与山村教师
艺术家的创作无不受时代、社会以及生活经历等条件的影响和启迪。丰厚的生活积淀同样是成就石寒松的重要条件,渗透在他的冰雪画作品里的不仅是一个画家的艺术造诣和艺术理念,更有他对人类的爱与他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切体验。
石寒松是一位从冰雪天地里一路走来的画家,他对坚冰和白雪覆盖的山川平原一往情深,那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有他童年的梦想和憧憬。他的画挥洒的是豪情,传递的是爱恋,闪烁的是灵光,蕴含的是温暖。在他记忆深处,那染着朝阳红色光晕的一座座山头,那山之阿屣痕点点的蜿蜒小径,无不带着他对那山、那水、那纯朴的山民、那秀美恬静的美妙季节无限的眷恋。
1961年,石寒松出生在陕西汉中勉县,勉县地处川陕甘要冲,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滔滔汉江经此地川流不息地流向远方。
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几个月后就作为知青被招到秦岭深处“支边”去了,自幼由奶奶抚养的他直到9岁才第一次从平川大坝来到父母所在的崇山峻岭,那山峦叠翠、鸟语花香的山色,让幼小的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瑰丽、如梦如幻的仙境。
学生时代,石寒松的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可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减轻爸妈的负担,为了保证五个弟妹能顺利读书,他这个子妹中的老大读到高一那年就到秦岭的仙山坪小学当了一名教师,那年他才14岁。
仙山坪是一个坐落在秦岭深处海拔2200米之上的小山村,盘绕在山间茂林中丝线一样的几十里小道与山外联通、小村11户人家50余口人,几乎与世隔绝有原始部落之感。村小学共12名学生,这些学生既有四五岁的娃娃,也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大姑娘。在这所小学里,石寒松又当老师又当校长。校舍是队里的三间茅草屋,秋收之后,还要把教室腾出来作烘房烘玉米。学校就只好临时挪进山头上已废弃不用的“瓦窑棚”内,栽几根木桩,顶上铺层玉米桔,四周围着玉米桔,留一个人弯腰可以出入的洞,里面放6张课桌,再挂个黑板就是一个教室。
石寒松来到学校的第二个月,就迎来了大山里的第一场雪,“从那之后,雪就不停地下起来了,往往一场雪没化,第二场雪又漫天飘舞起来。”他说,“冰雪覆盖的日子要从当年十月延续到来年三四月,漫山遍野白雪茫茫,瓦窑棚及所有农舍屋檐四周,都挂满了又粗又长的冰凌。”
也许,仙山坪小学是中国最简陋的学校了,然而由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充满激情、不知愁滋味的儿童、少年,那里成了整个山村最快乐的地方。
石寒松从小痴迷于文学、音乐、绘画。这些特长恰好为他的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趣,为几乎处在原始部落状态的孩童、山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欢乐和情趣,他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中外故事,他那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歌声琴声,他那一幅幅美丽雅致的绘画,还有那妙趣横生的游戏、活泼欢快的舞蹈、简陋实用的体育活动及他深入浅出、充满情趣的教学使12个弟子深深沉迷于其中,使那用玉米秸秆搭成的“学堂”成了他们的天堂。书声、歌声、琴声、欢声笑语、唤醒了沉静的仙山坪,为小山村增添了勃勃生机。他还率领那12位弟子利用课余时间花一整个冬季在附近小山坡上整出9块像模像样的“大寨田”——梯田。生产队还分给他一块自留地,他在地里种了土豆,由于不会管理,第一季几乎绝收,这让他知道了稼穑的艰辛。
为了上好体育课,石寒松就带着学生砍来木桩做单杠、双杠,在教室外高大的核桃树上吊着几根竹杆当爬杆,还扯来细长的葛藤,两头扯着让学生跳绳。一些常用的教具如直尺、三角尺等,也是他动手就地取材做成的。
在那贫穷的山村里,石寒松与他的学生和村民结下深厚的感情,虽然,他外形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十四五岁的小小少年,但行为举止却俨然一位称职的教书先生。而这位有着一颗纯真心灵的小老师,不仅教书育人,还千方百计地帮助自己的学生。
大冬天里,一些学生身上仍是单薄的破衣烂衫,冰天雪地里竟也赤着脚。他每次回父母处,都要设法找些弟妹们的旧衣服、鞋子带去让他的学生穿。一次,母亲给他一床新被,回校时经过一个茅草棚时他看到有个老人和孙子睡在铺着草的木板上,身上连块盖的东西也没有,他随即把被子送给他们。
那个冬季,因为学校零时设在玉米杆搭成的瓦窑棚里,无法做饭,老师就被安排在12户人家吃“派饭”。青黄不接时,靠山吃山的山民,靠野菜、鱼心草(当地叫胖婆娘草)和土豆维生,把鱼心草根挖出来一篓子一篓子地背回家果腹充饥。可轮到“派饭”,村民都要设法弄些细米细面给老师吃。倾其所有地接待这位老师。要是谁家难得吃上猪羊肉,不管有没有挨到派饭,都非把他拉去盛情款待一顿,还非要让他这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先生坐在上把位(首席)。
生产队长在第二学期为石寒松支了口灶,他可以在学校自己做饭了,山民们时不时把土豆、豆荚什么托孩子带给他。学生也热情地为解决老师的吃饭问题出注意,课余常带他去采野菜。其中一个女生认得的野菜特别多,那是一个14岁象初绽的山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可有一天,她没上学。放学后,石寒松即去家访,只见那女生躺在炕上,脸色苍白,十分虚弱,原来她病了,见到老师,她挣扎着要起来。石寒松建议她家长带她去公社卫生院看看。离开后,石寒松纠结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可第二天上课时,他却看到那女生正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看得出,她是硬撑着来上课的。不久学校放忙假了,忙假过后开学时,教室里那女生的位置又空着了,有学生向他报告说“她死了”。
“她叫付彩琴,一个花季少女。认识许多野菜,曾和同学们一起带着我挖野菜,生病后因为没钱医治就死去了。”36年后,石寒松接受记者采访时,仍陷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他曾在杂志上写过一篇散文《又见鱼心草》,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两年后,石寒松被抽到公社学校任教。他惜别了仙山坪可爱的学生和可敬的乡亲,踏上了寻找少年梦想的长途。
 
1977年恢复高考,期间他怀着美好的梦想,边教学边为参加高考起早摸黑地自习。1981年,他考上了大学,可公布成绩时,正是患癌症的母亲弥留之际,他没心思去县城看榜,而由于当时通讯不便,也没得到入学通知,直到1983年,也就是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他才终于接到了入学通知,
群山白雪皑皑,古老的森林莾莽苍苍,壮丽、壮观、气势磅礴,那一株株挺拔的劲松,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漫天飞雪,都是那么挺拔、苍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想,一个人应该具有松树的品格,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坚忍不拔、傲然向上,我也要做一个像松树那样的有用之材。就是在那一刻,他灵感突发,把自己的名字“石惠民”改为“石寒松”。
这段山村教师的经历让石寒松刻骨铭心,也让他对人民、对高山、对冰雪、对山村产生极为深厚的感情,对人生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这也成为他日后绘画的主题和动力。
 
他的题材:800里银装素裹的秦岭
一天,他在高高的仙山坪上,俯视着烟雾缭绕、渺无际涯的银色世界,壮丽的景观宛若仙境,闪耀着大自然永恒的光芒。让他为之激动、震憾、心潮起伏。顿生把这一切画下来的强烈欲望,他要记下那飞舞在长空里的鹅毛大雪、那滴水成冰寒凝大地冰封雪盖的世界,那冰雪重压下的苍茫松林,和那让他永志难忘的山里人和他们的日子。
石寒松打小爱看书看连环画,是那些所能找到的书和连环画陪着他度过了寂寞的儿童时代,那时他还有个小小的心思:不光看别人的书和画,将来还要写给画给别人看。
小学和中学时代,因“文革”学校上课不正常,他就沉醉在课外书籍之中,沉迷在绘画、民族器乐之中,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文革期间,全村家家户户门上用红油漆喷成的毛主席侧面头像,心字形的“忠”字图案,直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是出自他这个当时只有7岁的儿童之手。他还用水彩画带“忠”字的向日葵,画毛主席戴军帽的侧面像或大背头的正面像,画鲁迅横眉冷对的头像和样板戏中的红光亮人物。中学时,在老师指导下,他的绘画水平日益提高,绘画兴趣与日俱增。直到现在,他还保存着当时的美术作业本儿。
1983年,石寒松就读于汉中市一所师范院校,可惜重病九年的母亲已于几个月前辞世,没能看到她企盼的这一天——儿子上大学。石寒松最难忘怀的是与母亲最后辞别的那一幕:过完寒假,他没能如期去几百里外的深山学校上班,他要多陪陪重病的母亲,但母亲多次催他按时回学校上班,不要因她耽误了孩子们。返校的那天早上,石寒松拖着沉重的步子离家,走了一段路,止不住回头,却见自家窗前依墙立着两个人,那是二妹搀扶着妈妈远远地目送他。长年卧床不能动弹的母亲为了多看儿子几眼挣扎着下了床。她忍着巨大的疼痛,艰难地挪出卧室、挪出堂屋、挪出大门、挪到窗前,正常人只要几步,要不到一两分钟,然而,病危的母亲要走完这段路程,她要忍受多大的剧痛,她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呀,而母亲的目光里又含着多少希望多少爱呀!石寒松则几步一回头与母亲挥手作别。弥留之际的母亲拖着危重的病体由妹妹扶着倚在窗台前目送他的这一幕已永远定格在了他的记忆深处。转眼30余年过去了,提及这一幕,石寒松还是止不住热泪滚滚。
石寒松在学校里学的是素描、速写、色彩。带着童年的梦想,带着母亲的希望,他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老师王灯先生指导下,石寒松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画,学校规定晚上9点熄灯,可他常常要画到深夜12点,中午从不午休,假期也不回家,他要把分分秒秒都用上,恨不能把一天当两天用。全身心地投入让他出类拔萃,绘画成绩在全校300多同道中木秀于林,他还是校乐队的主力成员,而他的语文成绩在汉中师范生中属第一名。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近百篇散文、小说,描写秦岭巴山的生活和见闻,但他总觉得唯有画才能更直观地传达他对冰雪世界和纯朴山民的挚爱,而有丰厚文学基础和音乐喜好的他,创作的绘画作品,无不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毕业后,当时学校抓教务的方校长非常看好他,想让他留校,并打算两年后送他去陕西美院深造,不料却被人顶替了,他被分配到一个省重点中学任美术老师。
人生中的第一次都是很难忘的。石寒松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展是在1989年,当地“八青年画展”是一次规格颇高的展出活动。他第一次送展的6幅油画作品都以雪景为主。第二年,陕西省举办画展,石寒松送评的油画《白梦》和《晨曲》仍以山中雪景为主,其中《白梦》获陕西青年画展二等奖。
这两次活动,让他备受鼓舞,之后,他思路泉涌,一发不可收。2000年后,他把重心由油画转到研究传统的水墨国画上,水墨画作品《绝尘》上了当地文学杂志《定军山》的封面,成了《汉中日报》副刊的刊头,《生栖何处》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的封二上。
沉醉在绘画艺术世界里的石寒松,睡眠时在梦中画,赶路时在心中画,他如痴如醉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艺痴必精,没有这份痴情,何能造就一个大家!
 
他的原则:离开画室的都必须是精品
石寒松对传统的彩墨山水、水墨山水、重彩山水和传统的花鸟也都有一定研究。他认为,绘画艺术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物化,必须给人以美感,没有美感即没有受众。石寒松坚持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他说,一幅作品必须从视觉上让人赏心悦目,而不能让人望而生畏、生厌或不知所云,画家要追求作品的完美境界。大千世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性,让人们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观点也各不相同,但却有三个共性。
一是要求艺术作品有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越是有个性的作品越有普遍价值也越能体现他的创造性,作品要让人有一种“陌生感”。艺术需要标新立异,秉持这一理念,石寒松始终坚持跟传统、跟前人、跟他人拉开距离,在绘画的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他的《归乡》,最终给人的就是一种典型独特的绘画样态和让人耳目一新的绘画图式。
二是要有高超的创作技法,其绘画技法不会被轻易模仿和取代。反之,如果你的作品别人一看一学就会,很快成为大众技法,艺术性就会贬值。高难度的独特的技法只有通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实践才能融会贯通,且为自己所独有,做到这一点的画家,他的作品价值就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活积淀的展示,凝结着他对人生的感受、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对每一幅作品都要当精品去创作,石寒松说:“我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是流向社会的作品,哪怕白送人,也要当精品去创作,从不敷衍了事。只有这样,作品的总体艺术价值才不会降低。”他认为,即使一个大艺术家,如果抱一种应付应酬的态度去创作,久而久之,其价值一样会降低。
他还力求让作品雅俗共赏,既要在学术上经得起推敲点评,又不能以曲高和寡为由脱离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水平和情趣;既要能让专业学术圈内的人看得出门道,又要让社会大众喜闻乐见。这也是石寒松的作品在各地和各阶层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石寒松还力主画家要走出去,因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艺术家都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说,创作室里搞艺术难有惊世骇俗之大作问世。浅水见鱼虾,深水见蛟龙,要勇于挑战自我,多参加国家级高端作品展,多与大师级的艺术泰斗切磋交流,提升往往是潜移默化不自不觉中的收获。这几年,北京、陕西、香港、江苏、山东、江西、湖北、河北、福建、安徽,西藏、内蒙、云南、青海、四川、河南、山西、、、他都跑过了,去年一年就跑了十多个省市参加活动,。
行进在艺术的长途上,石寒松正向着更高更远的未来不断迈进,而一路上,他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他的建树:成就全新冰雪画
古今中外,所有的画作里都掺和着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心灵感受、人生体验。飘飞在石寒松心灵空间的飞雪、耸立在他心灵空间的雪山,是他艺术创作难以割舍的主题。
2007年,是石寒松人生中的一个拐点。
那年,他考进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著名于志学是研究生院的教授之一,他是冰雪画开宗立派的先行者。,石寒松师从于志学,对心仪的全新画种——冰雪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从此有了新的飞跃。
老师的冰雪画最典型的画面语言是美人松,是冰雪全覆盖的苍茫大地,东北雪原,寒意肃杀,天地一白,画山不见山,画树不见树。而中原地区的秦岭巴山,即便隆冬,照样透着春的秀色,雪里有红红的果实和色彩艳丽的腊梅。他在学习老师关于冰雪画理论和技法的同时,创新题材、创新技法、创新工具,并在秦岭巴山冰雪画里融入国画和西洋画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冰雪画艺术风格,获得了特殊的艺术观赏效果。
一是通常表现全景式的秦巴山区雪后远景。如他所创作的冰雪山林系列中的《梦里家乡唤子归》、《家山盛装》、《雪沐山野胜仙境》、《梦回故园》等都是全景构勒,画面上冰雪覆盖的群山莾莾苍苍逶迤无际,画面里通常有数间炊烟袅袅的农舍与几块层次分明的梯田。
他注重山野景观的远近距离和上下层次的刻画,富有立体感。山的表现手法完全采取白线造型构图,突出强调绘画的形式美感和绘画的装饰性,其中还有夸张变形的手法,山景被意像化。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新样式,和传统的以黑线造型的方式拉开了距离,而意像化的处理反而更接近写实。
二是冰雪装饰画系列,如《红泉》、《净界》、《梦赏家山》等。对这一类画,他更多的运用绘画的象征性强化它的装饰性,甚至有壁画和图案画的感觉。其主要特征是在色彩上更夸张,不过,白色始终是他的画的基础色调。
三是水墨冰雪画。纯粹用水墨表现,用传统的水墨画描绘雪景,吸纳冰雪画的原素,从而形成新的冰雪画特色,《家山丁亥好大雪》、《梦赏双龙泉》、《雪沐回龙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用来表现家乡的山野雪林,此类画多为近景特写描绘,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景观。
四是冰雪重彩系列。这类作品把冰雪画和重彩加以融合,吸纳国画的笔墨技法和西画的构图、光影、透视、色彩等元素,这是中西结合的技法在冰雪画上的运用,综合中西技艺来表现中国画的笔墨。这类画以《暖冰》、《春水》、《朝阳融融》等为代表,
五是把国画的传统体裁、题材与冰雪画创作结合起来。试图用旧体裁展现新的面貌,呈现新的画面形象。把松竹菊梅放在冰山雪地的背景下,从而强化松竹菊梅题材的象征意义,使之产生霜雪之后更纯净高洁的效果。这类作品以《松梅图》和《三友临寒图》等为代表。
六是纯粹采用传统笔墨和留白的手法来表现雪域,但也有他构图的独特面貌,《绝尘》和《身栖何处》即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七是把传统的仙鹤题材与崭新的冰雪画的特有符号结合,从创新技法上求突破,从表现手法上突破,从而形成新的面貌和绘画样式。
冰雪和仙鹤是石寒松经常表现的对象,在他的画里,仙鹤是一种符号,把它置于冰雪天地,这既没有违背自然和生态规律,又凸现了仙鹤顽强的生命力、非凡的适应力。作为高贵圣洁的鸟类,仙鹤在石寒松的冰雪画中或从容踏冰而行或飞翔在山林之间,不畏苦寒,不辞艰辛。这其实是对山里人品格的写照,也是对文人雅士清高、孤傲、坚贞不屈、遽然于世、追求光明、昂扬向上的品质的热情讴歌。《知音》、《月寒风清》、《临寒高歌》、《艳阳高照》,《春水融融》等作品里的仙鹤都体现了画家这一用心。
“妈妈”是石寒松的另一类题材的作品,他以《妈妈》为代表创作一批童年生活组画,主要表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上学读书和放学回家的情景。山里孩子上学要走非常遥远的路。《妈妈》一画中,白雪皑皑的山坡上,积满雪的屋子外,妈妈站在门口眺望,背着书包呈奔跑状的儿子正在作冲刺状奔向妈妈。一只狗撒着欢儿从山坡上的屋子前飞跑过去迎接它的小主人,“妈妈”是孩子看到母亲时的激动呼唤,整幅画充满动感且富有感染人的欢乐氛围,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山农和谐图。画面下方那条小河象征山里孩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顶风冒雪求学的不易,作为在山里读过书又当过山村老师的石寒松,对此感同身受。
认识无止境,艺术无际涯。谦逊、博学、沉稳、目光敏锐深邃的石寒松,将把冰雪画艺术作为他的终生追求,为人们奉献冰清玉洁般的美。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