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寒松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459 |
挥毫笔畅太行韵 |
挥毫畅写太行韵
---施云翔先生太行写生述要
“观先生作画,灵魂常为之悸动,尔后恍觉荡气回肠,心神振奋,神思飞扬……此刻皆有蠢蠢欲动之念。然而那般轻松生动,如诗如歌的泼放手法岂能随手拈来?……”以上是高宁在《施云翔先生作画观感》一文里的感言。他的话情真意切,中肯地概括了观看施云翔先生作画时令人激动的感受。我于2011年入清华美院施云翔工作室,特别是随先生远赴太行上山水画写生课,亲眼见证了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施云翔先生面对大自然奇山异水时的那种淘醉,那种专注,那种忘情,那种笔走龙蛇,下笔成章,落墨成趣的妙思绝技,无不令人由衷地惊羡。那运笔用墨如有神助,浑然天成的功夫令人叫绝。本文意在记录施云翔先生在河南辉县潭头风景区首堂写生课的主要过程及授课要点,以供施先生追随者及广大美术爱好者参考。
第一堂写生课地点在辉县潭头避暑山庄西北的山谷里(见图1)。此景远处是典型的太行绝壁山岩,上有茂密的灌木丛,山下是乱石河滩。清澈的河水在乱石中奔突冲漱而下。选好景后,施老师分析了此景的特点:此处有山有水,山势雄奇,且具有变化,中景山岩结构独特,灌木繁茂,山为阳,水为阴,阴阳结合,适宜写生。施老师决定画一幅横构图山水写生画。施先生作画,从不打轮廓,看似随兴而发,实则成竹在胸。只见他饱蘸浓墨,从画面中上部落墨,提按顿挫,形成几块墨韵丰富的重墨团块,紧接着随手从墨团里引出山石线条,用笔或中或侧,或聚或散,先布大势(见图2),处理山石轮廓线时多为中锋用笔,而后笔顺势一侧,用侧锋勾、点、皴、擦,山石结构组织地看似随意,实则灵动而不乱,多变而有序。强调线条的书写性,一再强调墨韵,用线有直有曲,有长有短,有浓有淡,有枯有润,率性而为。构图的大势布好后(云气、水口留白),再不断地添加内容,使全局渐趋丰富、完整。布好山石,再添加植被。多用破墨表现远处植被的茂密感。景中河滩最难处理,满眼是大小乱石,画时只取几块形状有变化且处于主要位置者重点表现。景点内有一段人工开凿的小直道,画时将其处理成弯曲状,使其更贴近自然。处理云气,远山多用湿墨润墨,错锋点出,多次积墨而成,要轻而不浮,淡而不薄,满纸生烟。大约一个小时,水墨写生初稿基本完成(图3)。
接下来,施老师带领大家到宾馆会议室进行写生的下一过程----“细心收拾”。施先生首先总结了刚才写生的情况,接着讲“收拾”的重要性。施先生强调:作画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收拾最见功力。艺术重在形式,而非内容。过分注意内容,会削弱笔墨气韵及主题思想,作画重在表现而非再现,要将自然意象化而非原原本本的描摹。传统图式多在画面上部留白,当代图式多为顶天立地,笔墨语言与传统相融合,线要有金石味,实线虚线形成对比。收拾时重在强化画面的黑白关系,非内容的丰富,而是笔墨的丰富,是为了调整画面整体结构、阴阳关系,刻画山石细部,局部轮廓线是在收拾时随机加深,有的地方在干时加重墨,且是多次叠加而成,有时须干后再加。写生画稿山下有一块重墨,但缺少呼应,因此收拾时加重树,使之相协调。不可忽视细节,初画时关注大关系,要放,收拾时多用点,强化点线面。传统的东西不可丢,但要学会变通。没有写生就没有创作。最忌画面假大空。一个画家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其画作的艺术价值的高度。理论家之所以可以指导批评画作,是因他认识的高度超过了一般的画家。因此画家要多读书,勤思考,提高学识修养,才能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
施老师边收拾边讲授,转眼午饭时间已到,施先生笔下的写生画作也大功告成(图4)。但见画面里有动有静,亦实亦虚、有润有枯、亦柔亦刚、有阴有阳、亦真亦幻、千变万化、气韵生动,构成了博大与精深的统一,随机性与耐看性的统一,现代绘画与古典人文情怀的水乳交融。施先生在关注状物写形的同时,以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心理感受,用饱含热情的笔墨和游刃有余的技巧,用畅达的情怀与愉悦的心境操纵笔墨,揭示事物的内涵,表现太行的神韵。观施先生对景写生时如此纵横徜徉,恣意挥洒,令人大开眼界,由衷赞叹,心生敬服,对中国画追求气韵生动和传神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认识。这一课,值得回味,故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