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元是黑龙江画坛闪烁出的一颗新星,他的写意花鸟画入选黑龙江省新人新作展及省市级的多种展览受业内人士的好评和关注。
景元先生青少年时酷爱绘画艺术,曾师从铁恩厚,藏尔康两位著名画家学习素描、水粉、水彩画。其素描速写功力深厚。也为后来改学国画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素养的深厚,对祖国国粹的深入了解而改学中国画。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曾受教于刘汉民、高卉民、卢禹舜三位著名教授。这三位教授都是提倡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画出时代风格。
景元先生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画作为他终生学习、探索的目标,从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清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他深明此理,因此他对徐青藤、八大山人、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等大画家的作品精心临摹,探索领悟,对于各家如何用笔、用墨、用色、构图经营都闇熟于心,挥运于指腕。景元先生教学多年教学认真,教学有方,教学有方,教学经验丰富。深得学员赞誉。初级教学以临摹古今画为主,不论是教任伯年的画或是吴昌硕的画,他都把四尺宣固定在黑板上,按作画程序直接用毛笔临摹,牛、羊、虎、鹿造型准确,花鸟鱼虫形象生动。这都得益于他青少年时学素描、速写的深厚功底。画时顿挫、提按、疾徐有度。精妙逼真、生动灵便、用色准确,清雅毫无脂粉气。因此备受学员欢迎。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舍近求远,慕名而来跟他学画。
他常说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的一段论述对他的启迪甚大:“摹仿古人,始乃唯恐不似,既乃唯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学习古人的画首先要毫发必似,似是为得古人笔墨、技法,继得精神、气韵,这叫入古。入古的目的是为出新。对临、背临、意临。二十余年后,他已是“运用尽于精熟,规矩于胸襟,自然容之徘徊”(唐孙过庭语)。应该走自己的路了,再作画他“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论画)
这时他开始走出家门奔向大自然,行踪常在山川原野,江河湖海,留连于花卉市场和动植物园中,手中的速写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案头上的写生稿渐次升高。<<爱莲图>>就是他在写生稿基础上创作的一幅以水墨为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佳作。画幅为一斗方,荷叶、荷花整体偏左,可谓左实右虚。两柄荷叶,前大后小,可谓前实后虚。两朵白莲,上大下小,上露下藏,可谓上实下虚,藏露相生。靠右,莲蓬结实,墨浓而茎高。再靠右后边,一茎莲蕾,墨淡而茎短。莲蓬、花蕾虚实相对,高矮相形,遥相呼应。整幅画左实右虚,左密右疏,四处空白均衡空灵。
近景的一柄伞形大荷叶,由右向左,由上向下落笔挥洒,由浓渐淡层次分明,最后以枯笔飞白结顶,如狂草挥运风雨相夹浑然天成。再以焦破浓,浓破淡,使气韵氤氲而生。大荷叶取横式,后面的新发未展之荷叶即以竖式破之,小荷 背浓墨之处与大荷叶之淡墨处相交使墨色变化对比有致,层次分明。叶、花、花蕾的四条茎如草书之悬针直下摇曳生姿,浓、淡、湿、枯各不相同。是得力于景元先生书法功力深厚。以书法之笔参入绘画之妙。而四条叶茎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又无二茎平行。可见景元先生随意挥洒而规距,妙理自生。画的右面一叶扁舟上老者持扇观荷,既使画的意境悠远,静穆又使人由然联想这人不正是清大画家恽寿平所追求的“正须澄怀观道,静以求之”的境界吗?
景元先生作画讲究笔墨、构图之外特别注意意境。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王国维看来,文艺作品中的境界,是作者感情结合外界的景象的统一体。“有情有景”“情景统一”是艺术家要创造的艺术境界。景元先生参加全国美术作品产的作品《露湿荷花已报秋》是他注意意境创作的代表作之一。画作很大,大而不空。画面呈左右开合之势,秋萧之际,霜露湿而荷花残。几柄残荷低垂,在残荷的缝隙中有一朵白莲傲然向上,三茎莲蓬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左右呼应坚强挺立。三支红蜻蜓振翅而飞,寻觅在空,是人尚感生机勃勃。远近几株经霜变红的芦苇在秋风中舞动使人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之感。意境简远,颜色淡雅。北宋欧阳修在其《试笔》中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清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中说:“简淡高古,画家极难事。能脱脂粉气,便是近代好手。”景元先生之画臻此境界可谓不易。
清画家盛大世在《谿山卧游录》中说:“作诗须有案托,作画亦然,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无定;闲鸥戏水,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景元先生在这画中寄托的是什么情怀,肆是何志?我与他交往多年,可谓是最了解他的人。他一家三口居于斗室之中,孩子正在读书中,高昂的学费、补课费全依靠他的讲课费和买画的收入,在如此的重压下他的心境如何自然可知。然而他仍在以昂扬的斗志在顽强地拼搏, 画作者心印也!
景元先生注意以诗入画,他的画作多蕴藉着“诗性经验”。他曾说:明孙鑛《书画跋跋》中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昔人于摩洁有是评唉,然诗中画非善画者莫能拈出;而画中诗亦非工诗者莫能点破,二者互为宅第。”是出于实践真知。因他多年来一直专研诗词。他读诗,学诗、作诗。努力探索将诗与画相融合。他把作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墨法设色都尽力诗化。《月色.鹤》就是他“诗性经验”画作之一。斗方之中,水草从左角画起色由浓渐淡跨过中线后向左上方迴旋,大月当空,夜色朦胧中孤鹤徘徊寻觅、顾盼,构成一S曲线。淡淡白荷半掩水草之中,越往右下方越是水墨淋漓霧霾空朦,白莲,莲叶似有似无隐现其中,虚灵变幻不可名状。画作紧靠左边题诗曰:“清音迎晚月,愁思立寒浦。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这是画画者心灵的独白、惆怅的写照。再如景元先生参加黑龙江省首届新人新作展的画作《暮雪》,疏竹数株遗形取神双钩写出。竹的左侧和画底皆以淡锗石色渲染留白,使是雪意躍然突显,赭色写竹叶由浓渐淡,临风瑟瑟雪笼其间,三只寒雀急归林间。画意诗境盎然,但没有题诗或诗句,只在右下角题暮雪两字后落款。如果我们借用清郑板桥的诗:“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簸,玲珑碎寒玉。”题在画的右下角,也会对此画境作出更好的诠释。
探索创新追求气韵,这是景元先生近几年的主攻方向。自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画有六法,而首推“气韵生动”。至今,我国传统绘画品评的最高的美学准则仍是“气韵生动”。景元先生认为:下手之法只在用笔用墨,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墨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变化,笔要雄健活泼。他以笔墨艺术语言的表现为体,以以纸张颜料变革为用,大胆探索、实验、应用,偶得气韵生动之趣,神游意会欣然自得。他画的《秋荷图》可谓真正表现了“湛湿濛濛露不干,素荷隐隐水连天。”水墨淋漓清虚空朦的韵致。《雪里梅花图》《蕉蔭图》也是景元先生探索气韵的代表作品。如今,景元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不论是斗方小品或是丈二巨制均能达到笔墨精良,构图新奇,空灵有致韵味悠长,使观者获得美的享受。而景元先生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如果能在坚持传统,着意创新的道路上跋涉前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会丘壑内营”(明董其昌语)定会随手写出而神会韵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艺术高峰等你攀登。
王文斌
2011年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