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洲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677 |
评论文章 |
灵动的翅羽与真诚的笔墨
陈 驰
——张翔洲绘画艺术欣赏
一次朋友聚会,翔洲凑过来小声问我,最近在忙些什么?我也小声回答他:“应该跟你一样,在辛勤劳作。生活不易,创作维艰,你我的区别只是,我码字儿,你作画。”于是翔洲就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富翁,到海边旅游,见到一个渔民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就劝渔民多干活儿多赚钱,渔民就问富翁赚了钱有什么用,富翁回答说,那就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民说——我现在不就躺在沙滩上晒着太阳吗?”
这是一个大腹便便的外国老头编的,很多人都知道。基本意思是劝人不要光想着赚钱,为了健康,应该尽可能找个地儿多晒太阳。倘若富人读了这个故事,那的确有点儿好处:他可以停下日以继夜的工作,放慢赚钱的脚步,去晒晒太阳。但如果是渔民抑或更多的像渔民那样不富裕的人读了这故事,就有被欺骗的可能:他们会以为富翁们赚完了钱,不过就是有了在海边晒晒太阳的机会。
我告诉他,这则故事有个逻辑上的破绽,认为富翁晒太阳和渔民晒太阳是一回事。
本以为这样回答之后,翔洲会刨根问底跟我辩个死去活来。但没有,他很认真地想了想,居然妥协了,还傻呵呵地连连点头:“是哈,好像真的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画家张翔洲,单纯、感性、低调、随和,所有的知性和灵动都被他严密地遮蔽在善与爱的温软中。或许,正是这份单纯和感性成就了他绘画创作的原动力,继而披荆斩棘,为他开辟了一条纷繁多彩又有惊无险的艺术之路;而低调、随和的禀赋,则为他的知性与灵动插上了翅羽,使他能够背负青天,扶摇直上,在他所属意的幸福空间里振翅翱翔,且翱翔得飘逸潇洒,游刃有余——精确答案就在他的绘画天地中。
翔洲的画作是丰盈的。
丰盈的含义不是因陋就简,而是删繁就简,去拙取真。在皓首穷经、殚精竭力之中,将人生感悟与审美理想融合为一,通过纷呈的意象,提炼出更高、更深、更具艺术感染力的美学意蕴来。在翔洲笔下,一个钟馗,就能让他神驰千里,想象幻化出多种视角各异的不同意象,这才有了打鬼之外的《钟馗降幅》、《钟馗夜读》以及《钟馗偷闲》等佳作。而《米颠拜石》、《勤学图》、《养生图》、《献寿图》则更是将他意象丰盈的艺术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神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哲学理念溶于其中,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娴熟地运用形而上的造型艺术做出全新的、极富个性色彩的诠释。他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感悟大千世界,透过意象丰盈的意蕴,直接与灵魂对话。“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从而营造出“骇目惊心”的美感氛围,进入悦志畅神的迷人境界。这里,意境是生命,意象是魂魄,笔墨色彩则被暂时搁置,沦为一种附庸或载体。如此的审美追求和美学意蕴所体现的,正是翔洲自己长期积淀在心灵深处的对人生、命运、世事、万物乃至天地古今的本体的关注,也再次印证了唐代著名书画家张怀瓘的美学观点:“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作品意象即为画家“精神之我”的同构,也是对“精神之我”的一种能动把握,凭借审美情感的清波绿浪,去涤荡和升华那生生不息的内外宇宙。
翔洲的画作亦是诗性灵动的。
从夏、商、春秋至秦汉时代,我国传统人物画迎来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期,以张衡的《足画神兽像》、蔡邕的《讲学图》为其代表,但真正从意境、意象上体现这一时期人物画最高水平的却是《龙凤人物》、《非衣人物》等六件西汉彩色帛画。而宋代写意画的兴起,则为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新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情趣。这之后,取材范围的日益拓展、追求意象的诗性灵动也就成为传统人物画日趋成熟的标志之一。翔洲的绘画,取材涉猎极为广博,有民间传说、成语典故、名人趣闻,甚至野史古籍,信手拈来,下笔如神。但不论典出何处,不论取自何种题材,他都能从中觅得新意,博采众家所长,熔铸诗性灵动,采撷生命世界中最生动、最活泼、最富有朝气的意态给予纵情表达。或线描苍劲,如《傅山立说图》;或浓墨重彩,如《弥勒降福图》;或笔意隽永,如《关公神威图》;或意境奇绝,如《听雪》。在点画腾挪、急缓张弛、轻重正畸、色彩明暗之中,倾其笔墨情怀,营造出一个个牵人魂魄而又谐趣横生的生命意象世界,给欣赏者带来心灵的震颤,使人骇目惊心,肃然凛然,不觉间进入一个庄严、崇高的生命境界。在心灵与意象之美的神奇共鸣中,完成净化,实现了丰盈而又充满诗性灵动的美学理想,以及绘画艺术作为不朽盛事的永恒价值。
一幅《竹林七贤》,以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惟妙惟肖地刻画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文人百态,用笔虽简却意境高远,再以题诗篆印点缀,诗情画意,妙趣横生,魅力四溢,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画风格。
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笔墨——这既是翔洲做人的信条,也是他从艺的信念。曾跟他探讨过有关幸福的话题,他先说了一句非常平淡的话:“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很近。”之后,便又给我讲了个故事:一位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老人的耳力已经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见,颤抖的双手经常把饭菜洒得满桌都是,碗也常常被摔破,儿子夫妇俩感到非常厌烦,便给了老爸爸一付木制碗筷,把他赶到厨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有一天,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用刀片削木头,他好奇的问孩子要做什么。结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准备将来要用的木碗和木筷……”
故事出自格林童话,被翔洲借来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真,是孝,更是善。当真诚与善良结缘,超越就不再是梦想,不再是一个虚幻、无所依托的传说。欣赏翔洲绘画,兴许不需要高深的学养,但真诚与善意却万万不可或缺。最好选择一个特殊的心境和时间——他具有一种将一切都解构为平淡的能力,把大起大落大红大紫大悲大喜的世界溶化为恬淡、欣然、谐趣氤氲,甚至乍暖还寒的淡淡氛围——最好在秋季,秋日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品读他的画作,然后在夜里一遍遍回想那些真诚的笔墨、真诚的情感,真诚的画面,直到眼睛湿润。
——2014年12月6日于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