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海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90 |
有人说我写启功的字写得很像,得此评价,心甚足矣。 |
有人说我写启功的字写得很像,得此评价,心甚足矣。
李洪海是天津武清人。武清位于京津之间,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其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文化的枢纽,多处留有康熙、乾隆等皇帝以及历代文人骚客的诗词墨迹,遗存丰富,人文荟萃。耳濡目染之下,李洪海自幼便喜爱书法、篆刻,乡邻之间小有名气,但他却认为,在认识启功先生之后,自己才真正窥得书之门径。
今天,讲起认识启功先生的经历,李洪海仍记忆犹新。
1970年的夏天,在从事装裱字画的战友王永祥引荐下,李洪海第一次踏进了启功先生位于北京小乘巷的家门。当时,启功正在用早餐,吃得是桃酥蘸开水,见到年轻率真的李洪海,甚是喜爱。李洪海鼓起勇气表达了拜师学书的愿望,启功先生当即爽朗地答应下来,并书赠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切就是如此简单自然,以至42年后,李洪海讲起这段往事,眼眸之中仍闪烁着兴奋的神采。
那以后,在启功的点拨下,李洪海觅得书法通衢之道,翰墨铺路,越走越远。也是从那时起,李洪海成了启功最忠实的“粉丝”——
启功先生要李洪海选择临帖对象,他不选“二王”,不选“颜体”,固执要临“启功体”。他说,若能学得老师的百分之二三十便心满意足。启功没强求,只是每次李洪海来访,总会送他一两本字贴以供临写。
启功先生告诫李洪海要牢固树立临帖观念,“有钱买帖,有暇看帖,有纸笔临帖”。他便认定“临帖当如浪淘金”,临得多,才接受多,才更丰富,便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临帖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临,直到形神兼备、可以乱真。
启功出了书,他必定会买;报纸上有启功的作品,他看到就剪;见到启功题写的标牌,拿起相机就拍;启功开办讲座,他必定搜集光盘……凡是启功的东西,他都照单全收,以深入研究其结字用笔的奥妙,如今资料已装满整整一大书柜。
启功先生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用出售字画所得100余万元,以老师陈垣的书斋名设立了“励耘奖学金”。启功去世后,李洪海也在家乡武清捐资百万设立“坚净文化艺术奖励基金”,名称同样取自老师斋号名……1998年洪魔肆虐,他踊跃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艺术家慰问团,在抗洪一线满含深情创作书法作品,激励军民斗志。
2002年8月,他慰问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一次性捐赠了15幅作品。
2010年玉树地震,他与中国书协副主席苏士澍共同创作70幅书法作品,赴灾区举办书法展,并将作品全部捐赠给新建学校。
近期,他又特意从《雷锋日记》中摘选了近100条精言妙语,将其创作成书法作品送给友人举办展览,带动大家共同践行雷锋精神……
学师之书,循师之德。沿着启功的足迹一路走来,李洪海说自己是幸福的,哪怕有人曾对他有过质疑:李洪海只是像启功而已!
“站在巨人肩上,要上升一寸都难。”李洪海说,只有继承好了才能有所发展。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学书有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学富。”自己二者皆难企及恩师,平生学书只愿传承先生之学。“有人说我写字很像启功,也心甚足矣”。
事实上,李洪海一直都在博采众家、悟道丹青,为继承、为丰富、发展启功字体而努力。如今,李洪海的书法作品既沿袭了启功字体典雅遒丽、清秀潇洒、明快大方的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李洪海多次应邀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中国驻外使领馆等单位创作书法,作品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列为赠送友好国家领导人的礼品。他的书艺已成我国对外交往中展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