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浩官方网站 |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912 |
学书断想 |
学书断想
传统书法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但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觉。我五六岁的时候,开始练习书法。那时候我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我还是坚持去练习。感觉收获仍然很大。在学习的初期,当你不需要懂得什么时候,就不要过多了解那些方法技巧,这样才能扎扎实实的训练自己的基本功,这也是以后学习进步的基保证。 很多的书法作品,一眼就能完全领悟;但有些作品,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有收获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涵是学习不尽的,而那些一眼就能看过的作品很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张扬,能让人揣摩品味的不多。能让我流连忘返的作品,一是能从中感受到法度谨严,中规中矩;同时又能感到用笔细腻,变化自如,情感张合。而且能让人揣摩笔法的运行、筋骨、力道的变化所演变的思想,总给人一种去探索的魅力。书法创作最重要的根基就是扎根传统,没有传统的依托一切都是轻浮的,看似龙飞凤舞,实际上是没有内涵,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能够把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能让人品味其中的魅力,这样才能体现出书者对传统书法理解和时代的融合,并能把自己喜怒哀乐融入其中,此贴与观者产生艺术的共鸣。 我的第一本贴是欧阳询的《九成宫碑》,结体谨严,刚劲瘦硬,用笔尽棱尽角,造型中规中矩,笔力刚劲。实谓唐楷经典。几年的临习侵染,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对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又学习了王羲之的《乐毅论》、钟繇的《荐季直表》,以致后来为了把小楷的精髓搞清楚,几乎把南北朝的小楷都临了数遍,我才确定了我现在小楷的风格,池不辍。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书是书写、法是技法、用笔的技法无疑是书法技法的本真。我们在传统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技法的提升,还要提高修养,要使自己能与古人中揣摩古人,从书法当中传出怎样的信息,要逼近古人不能松懈,要了解一本帖、它的时代性、它承载着什么样的命运,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注重书,而不注重法,那对古人是一种亵渎。每个人对传统的理解都不一样,都要去从临摹古代碑帖开始,起初为了临的像与不像而发愁,其实在我来看像与不像只是在各人心理不同而已,在我自己看来主动去观察一本帖,你要去观察它告诉你什么,等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也都化解了一切,十余年的学习让我养成了注重用笔的细腻,细小的笔画转折都要写出你对经典的理解,在基本法度中求变化,对魏晋南北朝的碑理解往往都要建立在实践的积累才能奏效,着实不敢妄语。几年的临习让自己不得不思考!临古人倒是能接近古人,也能领悟古人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但问题是只能做到照猫画虎,求来求去只能到一个像而已,所以到最后只能是突破,不但笔中有法,还要心中有法,凭借自己有过几年的魏碑功底大胆破之,把魏碑的筋骨霸气提取出来和魏晋小楷的拙朴相结合,一弱一强,相得益彰,古人小楷以拙朴的面貌反应出了那个时代背景,而我们要善于学习将传统与自己的个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如果我们能做到心中有法,那才不枉费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人常说字如其人,这不是说字像他人的形体,而是像人的精神,人的文化韵味。对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书法。 十几年学习,第一个感受就是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多听、多读、多感受,只求尽得其法,第二就是开拓自己的思维、形体变化是水到渠成的融入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第三就是自己的作品仍然有许多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填充。书法最终的回归是文化,书法的文化是博大精深,不仅仅要研究字,还要研究法。现在的批评太多,踏实写字的还是太少。写字并不难,但是能从中用真诚的心感悟的人还是太少,我们要明白自己的得失,用真诚的心对待传统文化书法,这样它的前途才会更光明。 国浩 2014年12月1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