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玲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80
个人简介

董秀玲,北京人,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彩萍工笔重彩工作室中央美院张立辰中国画写意高研班;清华大学中国画造型艺术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华书画》杂志编委,中国文联中国扇子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1998年:作品《晨曲》参加“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2001年:组织策划并参加“中国水墨画名家邀请展”。 2002年:出版“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董秀玲”丛书。 2004年:作品《秋雨待晴图》参加全国大路画展获优秀奖。 2005年:作品《落叶无声》参加荣宝斋名家邀请展。 2006年:八月韩国联展,九月日本联展。 2007年:作品《雨后》,《菊》发表在《花鸟画谱。》 2008年/;作品《春江水暖》,《夏日》,《晚风逐香》,发表在,《当代文学》。 2009年;作品《晚风逐香》,《百合仙子》,《秋风乍起》,《雨后》,《菊》《春江水暖》,《夏日》等二十一幅中国画国品发表在《中华名家书画》杂志。 2010年:作品《晨曦》入选中国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 作品《如沐春风》入选2010年‘太和邀月’中秋招待会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展。 2011:作品《梦里故乡》入选第三届中国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画作品展。 其作品多次发表在中国美术家杂志社、《当代文学》、《画中画》、《中国收藏家》等报刊及杂志,并有作品被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友人收藏。 详细
作品
董秀玲作品展
董秀玲作品展
董秀玲作品展
董秀玲作品展
董秀玲作品展
董秀玲作品展
艺术家资讯
美术评论
  
我和秀玲相识并不长,此前,对他的绘画和为人不甚了解。最近两年我们在繁忙之余时常会有一些小聚,匆忙中谈了诸多与绘画相关的事情。初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小巧、秀气、善良、真诚、。后来我便开始留心她的作品,时常被她那种大气质朴的画面风韵所感动,看他的画很难看出那么大气的画出自一个弱女子之手!
喜欢看秀玲的画,在的花鸟之中总有看不完的新意;喜欢读秀玲的画,在充满生机的作品中,总有读不尽的新颖诗句;喜欢品秀玲的画,在“厚积而薄发”的作品中,总有品不完的馨香;喜欢赏董秀玲的画,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总有赏不尽的奇花异草,这就是人们眼中的画家董秀玲。
秀玲的作品,有工笔重彩,也有水墨写意,但他对这两种画法都浸透了汗水,功夫恰到好处。其所以能获得如此妙境,这完全是她艺术实践的积累,这在他观念、思想、追求方面,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轨迹,追求着自我。从这些新作中,更可看出,秀玲是在营造她眼中的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真实世界,充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令人神怡,令人遐想。
董秀玲的工笔花鸟画具有境阔、朦胧、诗意、意远的特点。首先,他取意于山水画的空间境象,辅之以运动、声响的表现,挣脱了传统花鸟画日益萎缩的空间意识,虽依然描花画鸟,却时而幻出广阔无限的宇宙山河,时而呈现超越自然表象的无穷原动力。基于此,他的构图是饱满而充实的,充满了运动感与“咫尺千里”之势。其次,他参照山水画“石分三面”的造型法则,夸大花叶的转折多变,强化花叶的明暗比衬,在不伤生态原理的条件下,以意运型,同时按照山水画抒写“胸中丘壑”的运思,以意运形。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惟求极似的造型观,改造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旧程式,生发出融入感情的新形象。为此,他的形象是“不似似之”的。再者,他还借鉴了山水画用色的简洁单纯,却又能够在成片的花叶中渲染统一色调,变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赋彩新艳为统一和谐,以纯净中的变化求绚烂。总之,姚舜熙的工笔花鸟画学有渊源,但已能用现代意识重新建构传统,一洗陈规,别开生面,初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新颖风格。 
通观她的美术作品,大多为竹子、荷花、柿子百合和石榴以及雨林等题材,尽管这些物象近于平凡,但他却从长期的写生中为它们找到了灵性使之升华出生命的炽热。
    从他人那里获知,她喜欢画竹子,为了画好竹子,她几次到西双版纳写生,她说那里的景色非常美丽,奇花异草覆盖着重叠的山峦和每片土地随处可见的芭蕉园,葱葱郁郁,生机昂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南国独有的风情。然而,当地的环境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空气潮湿,雨水不断,往往是一张写生稿刚刚落笔,就会有急雨袭来。在这种情况下,她只好收起画稿,雨过之后再重操画笔。与此同时写生时还要提防飞虫叮咬和毒蛇袭击。但为了缔造艺术的真实,她从来没将这些困难视为写生的障碍。《曾经风雨更峥嵘》等以竹子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作品入选2010年中国美协全国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
    从事国画创作的人甚知,作为写意花鸟画画家,创作时需要营造一个写“意”状态。所谓的“写意状态”实际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的一种意念幻觉,是高度自由的艺术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役,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这是一切听其自然的“写意状态”,让艺术的想象力始终处于高度自由的创作境地。秀玲的这种自由则来自于她大量的写生积累和对民族艺术的不倦追求。
    秀玲有别于中国历代画家。如何用中国水墨和线表现出竹子的苍劲、老辣,是当今画家仍在探讨的课题。历代绘画大家都是从继承和创新中走出来的智者,应该说,前辈们为当代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秀玲的创新意识日渐强烈。她对中国画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后,深切感悟到,绘画作品最终追求的是画面效果,而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己的墨法,笔法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以竹为物象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喜欢他画面上营造的那种“声势”,更喜欢他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水墨与中国画特有的线造型的美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现竹这一物象的真谛,从而也逾越了前人设在这一领域的那层无形而高大的“篱笆”。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支配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历代画家在表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情点。秀玲在创作中紧紧把握这一要旨,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笔墨语言的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表现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写意状态”的审美要素。她善于借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点,以艺术的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怀。在秀玲的绘画作品中很多是以竹为物象的作品。秀玲深知,深厚的学养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寻常的事物中获取不寻常的感受。同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学养的画家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表现在绘画作品上就会有天壤之别。纯粹的绘画理论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的画家,要使自己的艺术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其它相关学科中寻找绘画灵感。秀玲的许多作品是自己借助物象,达到诗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完美的传达,最终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画面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使作品倍显厚重,寓意也随之深远起来。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但是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画家是无法承担这一责任的。为了艺术的真实,她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研读前人绘画理论的同时,每年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外出写生,通过写生观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
    绘画之至者是风格。风格是画家人品和气质的体现。秀玲热情拥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扑向大自然,领略花木禽乌各种生灵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在风雨雪霜中的无限生机从而直接获得视觉、嗅觉上的丰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恋中唤起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绪,通过心智的营造,转换成强烈的艺术语言,以真切动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调和纵横有度的笔墨淋漓尽数地表现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创作出拨动观者心弦的艺术作品。“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以明代画家徐渭的这段高论来观赏刘百素先生的画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示。他的画无论是鸿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都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其扎实的传统功力和恣意挥洒的艺术之光,感受到笔墨的丰富性和画面构成上的独具匠心。他的许多作品均为巨制,画面开阔,气度恢弘,用笔讲究,应物象形,随墨赋彩。在体现自然秉性的同时.也充分张扬出画家的个性。不难看出秀玲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有对现代意识的追求。在他的笔下,作品的时代感已经成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精神追求的自然流露。他多次说,只有突破守旧的传统模式和思想束缚,注重作品对自然表象原始功力的潜心刻画,才能以强烈的抒情写意性,使写意花鸟画创作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在挥毫泼墨间得以实现。
    所以,她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显得生机昂然,意境深远。他的画风既有写意画斟酌物象、形神兼备的特点,又有花鸟竹石方面兼注重书写、运笔疏朗的大写意的特色;既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又在精神的内涵中透露出妩媚的韵致,他笔下的一幅幅作品,无不在阳光下闪烁着欣欣向荣的娇艳,在风霜间流溢出高洁醉人的清香,在春晖里演示着风姿绰约的曼舞,在雨露中坚守着恣肆忘情的绽放。他通过以表写神、借物达内的手法,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内心世界的灵感及情趣从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神韵和意境。这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演示,同时也体现了画家的高尚情操。
    从秀玲的写意画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逐步走向成功的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他在不断地丰富着“写意状态”的时代含义。秀玲明白“写” 和“意”是中国花鸟画的两个重要特征。天地合一的中国哲学观念是中国写意画几千年来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已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特有的文化元素。所谓“意”就是通过花鸟题材的选取,立画家精神之操守;所谓“写”就是通过个性化的笔墨去阐释程式化的传统题材,让那些重复的文化符号转换为含有画家文化个性的艺术形象。
    20世纪的写意花鸟画肇始于海派的赵之谦、吴昌硕、等,海派花鸟画以碑学入画,为传统写意花鸟画带来浑厚、古朴、雄健的画风,一改晚清花鸟画柔媚纤丽之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皆从吴昌硕变出由此形成20世纪海派与京派写意花鸟画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上个世纪50年代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传统花鸟画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开始注重对乡土题材的表现,郭味蕖、王雪涛等兼工带写的画风增添了花鸟画的现实感与生活气息。这是写意花乌画从“承传”酝酿“新变”的 —个转折期。70年代后写意花鸟画转向对自然与生命状态环境的表现,缤纷多彩、争奇斗艳的热带雨林成为人类观照自然生命生存环境的对象。刘百素先生对这些绘画大师的作品推崇倍至,但她并不想使自己的画风成为历代大家的影子。他认为每个画家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之下也应拥有自己所处地域的独特文化。大的文化是共有的,而地域文化是特有的,反应到艺术创作中,就容易形成画家的艺术个性。齐鲁大地到处弥漫着“孔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孔孟”文化已变成了山东的一种民风。所以从秀玲的花鸟作品中不难看出,她承载的文化具有道家和儒家所共有的气息,这些已成为他绘画艺术特有的鲜明印记。
    秀玲认为从事写意花鸟画创作传统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讲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法拥有真正的写意状态。黄宾虹90岁时在“目生内障,字近涂鸦”的情况下,艺术和思想奇迹般地臻于化境。他此时的画已不再是用手画,而是用心在画。在目力不济的昏暗中以他80年的笔墨功底,挥写着自己的心境。看似无法,却法自心动,可谓乱而不乱,不齐而齐,不似而似,使艺术选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黄宾虹后期的创作完全是自己心灵的写照与升
华而非取悦他人,是画家完全处于了“写意状态”。
    一幅作品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这中间既有艺术的必然也有艺术的偶然。但是作为写意画成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画家是否驾驭了自己的“写意状态”。就作品而言画家对物象的表现并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画面所呈现的那种艺术气息的文化归属以及画面所承载的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精神态度。至于作者的精神气度、情感因素、文化沉淀和绘画功力等诸多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在画面中得以体现。因此,画家的“写意状态”是与本人的人格和精神状态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百素先生在创作实践中已深刻的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对自然万物的探究、对传统文化的研习,都是为了增加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内力,企图以此获得艺术的突破。表现在对传统物象竹子的创作上就不难看出她在这个方面的进取。如《曾经风雨更峥嵘》、《沐浴春风》等作品,从作品立意到具体墨法,都与传统技法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应该说当代以竹为绘画对象的画家大多受郑板桥技法的影响,而郑板桥的竹子大多为风中之“竹”整个作品似乎都在承载着他那句名言,即:千磨万击还坚劲,因尔东南西北风。而雨中的竹子该如何表现?郑板桥的作品中尚无诠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刘百素先生感觉到郑板桥的竹子固然好,但与写生时的竹子相差甚远,再说,郑板桥的竹子已被世人所熟知,在这个基础上很难创作出富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历史上以竹子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式的作品,他们只是通过竹子这一载体,体现自己的志趣,与当代人的写生创作没有太多联系,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写生。南国竹林、北方竹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期的写生创作使他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因此,他在这类物象中充分张扬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创作的《曾经风雨更峥嵘》入选2010年全国“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
      秀玲的绘画,总是用最自然的心态选取天地间最为朴实的形象,然后再强化自己赋予画面的性情趣尚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所以,她的画面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