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礼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305
个人简介

刘孝礼,字墨石。1958年生,祖籍苏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早年师从中国著名国画家董欣滨先生,先后毕业于湖北美院、齐白石函授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高研创作中心刘大为导师工作室画家,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孔子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十余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奖,现居北京。 详细
作品
与毛泽东孙子毛新宇部长在军事博物馆纪念《毛泽东回韶山32周年画展》开幕式上本人作品前合影
与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合影
与著名山水画家龙瑞合影
与著名人物画家冯远合影
与著名美术理论评论家刘曦林合影
与导师刘大为合影
艺术家资讯
生活和阅历是艺术家生存的法宝

    文/刘孝礼

古往今来,繁星璀璨,自然界留给人们是永恒的美。那长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光,千古闪烁,恰是大自然赋予它们永久的生命。历史长河一辈辈涌现出杰出的艺术家、画家、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占有一席之地,一直始终为后人所敬仰。也恰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无限感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验不同的生活阅历,使其作品“千古留芳”。生活就像万花筒,造就出无数艺术家,他们各自追寻奋斗目标,感悟着苍生万物,坎坷与顺畅、欢乐与悲哀,一代代传承至今。大自然的变幻无穷,催生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艺术史诗。时空的轮转使得艺术家们英雄辈出,他们各领风骚追求自己的艺术语言,穷其一生不悔。用画笔挥写出一幅幅时代的生活画卷,正是这些有着无穷的生活阅历及非凡艺术境界的画家们功勋卓著,才给人们留下最美好的视觉艺术享受。这些画家是何等之伟大,又是何等令人敬仰与追念…,.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如今当我们拿起画笔追寻先人的传统遗迹,不仅要说:“我生长的这个年代,怎样才能给艺术注入新的血液。”生活造就出艺术家。中国的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基础上赖依生存中用笔墨与自然相结合。中国画离不开笔墨,笔墨的技巧决定一幅画的成功与否,然笔墨又源于生活,只有不断的体验生活,笔墨才能永恒得到发展。
    自然界造就万物,画家从自然界中感悟生活,心灵的感悟激发强烈的创作欲,这种心灵的涌动随着画笔一泄而出,生发出无尽的艺术语言,在这种丰富的生活画卷里笔墨技巧只能是附属于其题材内容。正真感人的场面是今人陶醉,淋漓尽致的画卷,笔墨早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挚爱着我的生活,我感谢上苍赋予人类这美好的大自然万物生灵,一切都生机勃勃,从天空到陆地,从海洋到高山,无不尽显其美。艺术家吸允着,触摸着,朝夕与共,天人合一。艺术源于生活,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艺术脱离了生活就等于是“无根之源,无本之木”,是绝对不能长期生存下去的。
    在这里我不想寻章摘句,但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对国画家最有力的明示。创作素材从哪里来?如果一味呆在画室,拨弄陈腐的东西,又岂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所以创作素材只能从生活中捕捉,发现并提炼,拜大自然为师。这句话我不知道其他人有何看法,但就我个人而言,的确说到心坎里。
  “夫画者,动之以情,抒发于自然,万物皆为我所用,万象皆有感悟,始能成宏观巨作”。没有生活“瞑瞑鬼境,观之而生畏”,或凭空捏造虚无飘渺,或移花接木,老生常谈,或窃机返时,隙缝而生,此皆为画者之恶病也。不难看出前人早已明理于先了。
    生活是创作的泉源,画家如此,其他艺术家更应遵循,生活是真实的,就在我们眼前,硬要把真实的东西虚拟化,实在是牵强付会,贻笑大方。某人所谓新派导演,惯以虚拟动作影片哄骗世人,以博取资深,动则以人物飞天漫游,男女武士水面飞奔而不沉,仗剑立于竹叶之上而不坠落。每每主导大型开幕式活动,其看家本领便是此招。即以钢丝绳索悬人于空中,翻滚扭姿,虚幻至极,真正愚如三尺儿童,视天下无人也。殊不知贤人不语,其丑亦恶之于世,若再顽冥不省,其衰不远矣。这种脱离生活的表演,制作出的影片只能取悦于一时,终不能长久立足于影坛,徒落得欺世盗名之恶誉。人怎么能在空中行走呢?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违反了自然界的规律,艺术效果必然就不真实,不真实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观众觉得有被愚弄欺骗之感,所以众皆哧之以鼻。
    影视艺术与绘画艺术相似,同属视觉艺术,给人以直观感受,这就要求艺术应同生活相结合,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精选结合高超的艺术手法完成故事情节延续性及视觉艺术的可信度创作,达到完美的视觉享受,使人百看不厌,闭上眼睛画面的情景便呈现在眼前,永久埋藏在人们记忆之中,这就是伟大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少林寺》就成功做到这一点,可以说这部精彩绝伦的影片,感染着几代观众乃至百年后都同样有其巨大的艺术生命力。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性和高超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获得成功的最典型的影视代表作。
    同那些虚拟空洞的东西相比,其艺术影响远非仅限于此,它留给人们更可贵的是深思,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从而使艺术家们得到进一步准确认识。    艺术创作应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素材取之不尽。生活阅历造就人的个性差异,而非凡的生活阅历注定是艺术家无形资本,虚夸的阅历同样注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诞生。热爱生活同逃避生活、珍惜生活同虚度年华,从来都是对立的人生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前者,因为前者涵盖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是百家学说都备为推崇的传统文化。
    中国画作为一种独门艺术(笔墨艺术)呈现世人。笔墨艺术即然能成为一幅画,画什么,怎么画,是“应物写形”还是随类附彩”,这些都离不开“生活”二字。中国画只有把这二字结合好,高度提炼生活,用抽象笔墨在不脱离生活的基础上去完成艺术创作。那么怎样做到既不脱离生活,又能概括提炼笔墨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难”字,也是中国画的最灵魂之处。齐白石曾感慨的说道:  “画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他意识到作画要有物象,也就是自然生活,但又不能被物象所拘束,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当然,这里面有技术成分的问题,但总体意思还是艺术离不开生活,所以我们经常要到野外去写生,为的是掌握物象的基本态势。当对景写生久了便可以对物象了如指掌,做到对物象心中有数,才能放笔挥毫,直取题材,挥洒自如,下笔如神。然而有些画家(实际充其量是跑江湖的画匠)却根本不理会这些,可悲的是他们即无生活,又不向大自然要素材,乍学会了点皮毛技法,甚至连用笔用墨尚弄不清楚,便四处招摇。笔会中大庭广众之下手提秃笔丈着胆大脸厚糊涂乱抹一通,即无章法,又欠生活,且兀自为大家气度。其实做画优劣不在动作大小,不在所谓的豪放.而注重用笔的细微过程,点划到位,顺逆多变,方圆并施,笔随心动,墨随笔出,笔笔生发,这种功力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及,这是画家多年的生活积淀,高深的文化修行,是穷其一生之心血,岂是江湖等辈所能染指。
    然芸芸众生,各为生存而钻营,本不好妄加抨击,但作为艺术家或者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则应有所区别,画家是自我劳动独具个性的工作,极具生活感情色彩,热爱大自然,不断丰富自己,从大自然中提取营养,趟出一条属于自我的艺术个性之路。那些“墨守成规,懒散虚夸,一种题材,一份教课录十多年不变,欺己欺人、欺世盗名不注重生活的所谓画家,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现实时代确非前人可比,  “急功近利,时不我待,浮躁盲动”,许多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利润,搞艺术似乎就是为了赚钱。美术界也不例外,“生不成名死不休”,不择手段要成名,成名就有赚钱。有些老者早年成名,如今作画却不愿多费气力,一种画法十载不变,重复机械搬运,一种模式,一个面孔生出孪生姊妹,弃艺术水准于不顾,上不如古人之精道,下不及新生力量之求变,半死不活尚不虑后人作何评说,市场要紧,金钱要紧,这就是为什么当今在美术界出现众多半死不活的作品现象原因所在。
    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利益驱动人们去奋进,去搏击”,但利益取代不了艺术,更改变不了真正的艺术家行为。绘画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为人类文化增添了绚丽夺目的艺术色彩,其数千年留给后人的艺术作品,记录着历代的文化特征,记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记录着时代的不同场景,给我们留下一笔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恰是后人看我们今人一样,希望留给它们更加富丽堂皇的生活画卷,代表着这个时代特征的伟大艺术作品,在生活与阅历法宝的感召下,诚如石涛所言:“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则庶几能创作出让后人在视觉值得享受且富有永恒生命的艺术作品,乃不愧为我辈生逢于此太平盛世耳。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