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尺”的困惑
中国画循规蹈矩的东西太多,比如中国的宣纸为什么一定要制作成长方形的倍数,中国的国画为什么喜欢以平方尺来计算艺术价值等等。
纸寿八百指的就是宣纸,可以说一张宣纸的寿命比康熙、乾隆两朝盛世加起来的几倍还长,有意思的是,无论朝代怎么变,迈着方步一路踱来的宣纸形象还是横几尺、竖几尺。我想到天津一位画家的逗哏话:“平方尺是嘛?比老太太裹小脚的布还裹脚布,把中国画裹得四平八稳都没个模样了。”他说他现在作画很少就和着纸画,问题是不管他变着法儿把纸裁什么样,到头来总能被画廊再折回到平方尺上。
要说国画能用最简单的数学公式计算出作品的市场价值,可谓中国画一绝。即使百年老店荣宝斋也不例外,每年一度的范曾新作展上,除个别作品外,其余一律按尺论价,决不马虎。我年年去看,年年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反正都是一个价儿,范曾干吗不少画点呢?后来发现范先生绝对不傻,每幅作品中的人物和动物虽有多少之分,但几乎都属老画新作,费了力省了心,并不吃亏。相比百年老店对“平方尺”香火的着迷,艺术品市场亦早有说法,如齐白石的贝叶草虫画,本身尺幅之外,有多少个贝叶和草虫则另加多少平方尺,算是把国画艺术价值的计算方法简化到家了。尽管如此,偶有小画拍出天价,立刻便会引发一些艺术传媒的聚焦和鼓噪,遗憾的是,极少有谁论及对提升国画艺术价值的重要意义。
说起“平方尺”这个绝对与艺术无关却又能够左右艺术价值的懒办法,看似不足挂齿,实如鲠喉之刺,让画家、画廊和艺术品市场都不舒服。曾有位居某市美协副主席的画家朋友向我诉苦:小画画得再好还是小画,不仅画廊不买账,收藏者也不买账。有的画廊业主向我抱怨:如今名家作品往往良莠不齐,卖低了得罪画家不说,好画也卖不起价儿了。有熟悉的拍卖行艺术品部经理则直言:你不知道征集一幅好的拍品有多难,不论画廊、画家本人还是家属提供的作品,估价都是按尺幅加身价算的门儿清。结果是,画家的苦恼、画廊的简单操作加上拍卖行的无奈,“平方尺”想一头撞死也难。
我始终认为,中国画要发展,艺术价值要提高,“平方尺”概念是一个一定要彻底打破的瓶颈,否则,国画创作难免会出现“平庸与精粹齐飞,价格共尺幅一色”的尴尬局面。要想让“平方尺”活不下去,知名画家先要淡化“我有名、我值钱”的身价意识,用好作品说话;画廊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新的艺术品市场导向,对名家画作坚持以质论价;艺术品拍卖行要多推出一些小幅佳作,不断增强买家高价买好的精品意识。此外,也可借机使近年来盲目以数充大、以大唬人的百马、百鹰、百鸟等“百”字号长卷们歇歇了,再这么任凭“平方尺”吆喝下去,国画艺术的价值标准没准儿真就找不着北了。